青海省发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
青海省农牧厅厅长王玉虎表示,一面是生态保护的责任重担,一面是发展生产的急迫需求。走出困境,唯有彻底转变发展方式,从索取转向保护,从单一的种植养殖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具体来说,迫切需要建成一个从种植到养殖,再到养殖场粪污有机还田的循环农牧业产业链,通过资源再循环、再利用,实现农牧业生产“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 在海北州海晏县高原藏区牦牛繁育养殖基地的一处厂房内,两台机器正在不停地运转。一台将牦牛粪便无害化处理后生产有机肥,另一台则将处理后的粪便加工成生物质炭。繁育养殖基地负责人严成功说:“自从有了这两台机器,不仅再也不用为那些难以处理的牦牛粪便发愁了,而且还能从中获得不小的收益。” 目前,青海1400多家省级认定的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均建设了粪污处理设施,设施设备建成率达100%。 针对农田面源污染问题,青海大力推广绿色发展重点技术,实施了化肥施用量控制在26万吨的零增长行动,化肥利用率提高到34%。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730万亩,推广配方肥300万亩。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示范推广商品有机肥替代化肥20万亩。 此外,青海早在2011年就开展残膜回收试点,开始探索残膜回收机制及再利用途径。2012年,首次安排专项资金对每公斤残膜给予1.5元补助,2014年又将补助标准提升至每公斤残膜2元,农田残膜回收长效机制初步建立。从青海省农牧厅2017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残膜回收量达到774万公斤,回收率达85%,比上一年提高了5%,减污效果十分明显。 王玉虎说:“要坚持以高效利用资源、治理环境问题、保护修复生态为重点,在不同自然生态区创新一批农牧业可持续发展集成技术,最终形成一批适宜不同类型特点的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创建一批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提升能力,做强品牌,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50.2%的数据,说明了青海至少有一半的农畜产品仍以原料的形式流入市场,并意味着这部分原料非但不能创造出附加值,还影响到整个产业链的产值。农畜产品加工、运输、转化环节的产值不到百亿元正好印证了这个影响。这是青海农牧业发展的一大短板。 要补齐这一短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此,青海省首先从扩大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区域入手,并探索改革财政资金支持龙头企业,鼓励其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带动农牧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2017年,青海将扶持20家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加工能力。 以加工业实现“接二连三”,以休闲农牧业带动“隔二连三”,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和休闲农牧业等二三产业,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一二三产业实现深度融合。这是青海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入融合的基本思路。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独特自然风光与农牧业的结合成为了青海省休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的天然优势。几年来,青海推介休闲农牧业和美丽休闲乡村精品线路18条,通过国家和省级认定的休闲农牧业示范县9个、美丽休闲乡村9个,各类休闲农牧业经营主体达到2146家。 |
- 上一篇:三部委发文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 下一篇:京津冀3年内水肥一体化面积将增50%
- 2015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呈重发趋势 农业部门加强监测预警防控病虫 01-24
- 农业部启动2014年“百乡万户调查”活动 03-04
- 为安徽蔬菜农业生产插上“智慧”翅膀 09-03
- 昌平区流村种出“舌尖上的百合” 12-13
- 我国"绿色超级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9000万亩 10-26
- 农村土地征收需保障农民公平博弈权 10-22
- 四川:补奖政策好 脱贫奔小康 08-13
- 国际社会热评习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主旨演讲 11-12
- 以学促干推动十九大精神在苏区南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01-13
- 加快布局“无人农场” 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