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三农 >

青海省发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08-24 13:52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浏览:手机版

  本报记者郜晋亮

  当前,青海省高原现代生态农牧业正处于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但供给侧存在结构性、体制性的问题多,矛盾深。如何积极研究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重点和突破口,不断提高农牧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既是高原现代农牧业持续良好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青海三农工作的当务之急。

  问题在哪里,矛盾在哪里,改革的方向就指向哪里,不调整、不改革、不破解矛盾就没有出路。为此,青海省积极与中央要求对标,从供给侧入手,着力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在结构调整上用功。为此,青海省农牧部门专门出台了《关于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若干重点工作》,明确了20项具体措施,逐一破解矛盾。

  调优结构,强化科技,推进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

  大力发展优质牧草,新建高标准饲草基地64万亩,种植结构逐步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66.9%的草场实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2%……这是近年来青海农牧业调优结构最直接的成效。

  种植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粮改饲”。2015年,青海省湟源、互助、门源3县被农业部确定为粮改饲试点县。2016年,3县饲草种植总面积达到52.6万亩,比试点前增加约22万亩。青海省副省长严金海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省农村牧区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牧区小块农业县要下决心减粮扩饲强牧。

  说起种植结构调整的好处,青海省湟源县农牧局局长严卓才坦言:“对农民而言,种植一亩牧草比种青稞能增收三四百元。对养殖场而言,每增加1公斤青贮草可减少0.5公斤精饲料投喂,这样奶牛每年可节本2600多元,肉牛育肥期节约600多元、肉羊节约80多元。”目前,该县饲草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超过耕地总面积的2/3。

  如何解决牲畜个体性能低的问题?青海坚持强化科技投入,提升产出率。早在2013年,青海农牧部门就联合地方科研院校,共同研究牦牛、藏羊高效养殖技术,提高繁活率,实现藏羊两年三胎、牦牛一年一胎。藏羊高效养殖技术在海北藏族自治州18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1万只母羊中示范推广后,比传统放牧每只羊增收200多元。

  如今,牦牛、藏羊高效养殖技术正在青海牧区进行推广,也正在成为牧民群众增收的重要推动力。

  人草畜矛盾长期束缚青海畜牧业发展。“解决这个矛盾核心在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关键是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提升组织化程度,推动规模经营。”青海省农牧厅畜牧业处处长王会林说,“草畜平衡是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核心。草原有多大承载量,就养多少牲畜,借助科学高效的养殖技术,最大程度减轻生态负担。”

  目前,青海已组建961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入社牧户11.5万户,占建设村牧户总数的72.5%,牲畜、草场集约率分别达到67.8%和66.9%。同时,通过生产资料的改造,正在实现资源变资本、牧民变股东。

  生态优先,控减结合,推进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及水源涵养区,被称为“中华水塔”,是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关乎中华民族长远大计和永续发展,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坚决守住生态底线”。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