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三农 >

盐碱地上喜迎绿色丰收(2)

2017-08-11 13:23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浏览:手机版

 

  2011年,包了10亩冬枣的小坡村十一组村民李建华,被客商以23.8万元的高价买断了他的枣园。这一特大喜讯沸腾了小坡村,更传遍了十里八乡。

 

  “咱农民哪见过这么多钱,两捆红钞票,往那一撂……就因为这个示范,我们村里冬枣产业从此大踏步前进。”薛安全说。

 

  虽然从2003年开始种枣,但到2010年之前几乎挣不到钱。薛安全告诉记者,这是因为一到冬枣销售季节,当地就会秋雨绵绵,导致冬枣开裂无法销售。

 

  虽然万亩荒涂变绿了,但是还要让它成为村民变富的“聚宝盆”。遭受挫折的薛安全没有放弃,他们向蔬菜大棚种植者学习,拿出自己家里铺炕的塑料布把枣树包住防雨。“正是这一创意,不仅仅拯救了小坡村的冬枣产业,还由此诞生了大荔冬枣产业的冷棚种植模式。”薛安全说。

 

  李建华正是通过将传统的露天冬枣改建成大棚设施冬枣,才收到了如此好的效益。当时,在薛安全的带动下,一共有5户村民进行了设施改造。经过精耕细作、施肥防虫、昼夜侍弄,保障了冬枣的健康生长,产出的冬枣香甜酥脆,果色亮堂,受到了客商的青睐,为大荔冬枣赢得了美誉。

 

  5户村民的特大丰收,吸引了更多村民承包冬枣。连起初说“薛安全只会瞎折腾”的个别干部和临近的潲水村村民也加入了冬枣生产队。接着,村里引洛济黄、拓展渠道、平整田地、整修道路,逐步加强了农业措施,改善了生产条件。连续三四年,收入节节上升,更多的农户鼓起了腰包,每家都有10亩左右冬枣,户均年收入普遍在10万元以上。

 

  从一代富到代代富

 

  小坡村的冬枣火了。

 

  每到八九月份,冬枣成熟的季节,整个村子都会人声鼎沸、车水马龙,来自广东、上海、北京、浙江、山东等地的客商在这里争先抢购,一车一车的冬枣带着甜蜜驶向国内外。

 

  入夜,宽阔的街道、鳞次栉比的店铺、络绎不绝的人群连同闪烁的霓虹、飘香的酒菜,演绎着乡村独特的美丽。

 

  冬枣卖了钱,然而农药害农、摘青上市、坑商损商等一系列问题也接踵而来。为了保护这一产业绿色健康发展,在薛安全的带动下,小坡村成立了大荔县绿源农庄冬枣专业合作社。

 

  作为合作社理事长,薛安全充分发挥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枣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聘请专家为枣农进行技术培训,科学引导枣农进行规范化生产,并与50多家客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全力打造小坡村冬枣品牌。

 

  “随着引进大荔县万亩有机冬枣现代科技示范园项目,小坡村走上了产业与旅游相结合的路子,前来旅游采摘的人越来越多,让小坡村的冬枣效益进一步增值。我们要将小坡村打造成中国冬枣第一村,将绿色冬枣产业惠及小坡村子孙后代。”谈起小坡村未来的发展,薛安全信心十足。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