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问诊脱贫内生动力不足(3)
部分专家表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还应大力发展农村文化,真正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宣传党的扶贫政策,提高群众知晓度,补足部分贫困群众精神之“钙”。要根据新时期农村现状和农民需求,适时调整农村文化建设思路,创新机制、形式,增强有效供给,进一步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效性。陈红琳说:“要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爱国家爱集体、勤俭奉献等精神在贫困地区真正落地生根,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强大精神动力。”
专家认为,激发部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除了精神上激励、文化上浸润、加强教育引导等措施,还需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以机制创新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勇气、信心和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一些基层干部也提出,在实施具体的脱贫攻坚项目过程中,除了要强化贫困户与扶贫产业的利益联结机制,还要增强贫困群众的参与度,以扶贫“参与感”带动脱贫“获得感”,避免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成为“甩手掌柜”。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山西调研发现,该省自去年起推行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通过机制创新有效激发了贫困户内生动力。合作社社员中贫困户比例要达到80%以上,并要求贫困县造林绿化工程全部交由合作社实施。贫困户通过开展造林绿化、森林管护等获得稳定收入,进而实现稳定脱贫。
截至去年底,山西省已组建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2188家,吸纳贫困劳力5.5万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岚县、大宁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采访发现,在这一模式带动下,一些年纪在五六十岁以上、很难外出务工的贫困群众,每年在家门口通过种树、管树等辛勤劳动即可获得几千甚至上万元收入,改变了过去仅靠政府和社会帮扶救济的状况,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记者 王文化 晏国政)(责任编辑:韩佳欣)
|
- 上一篇:上半年居民收入增幅再次“跑赢”GDP增速
- 下一篇:激活发展动能:城乡协调发展巨变
- 四川:补奖政策好 脱贫奔小康 08-13
- 加快布局“无人农场” 05-27
- 以学促干推动十九大精神在苏区南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01-13
- 国际社会热评习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主旨演讲 11-12
- 为安徽蔬菜农业生产插上“智慧”翅膀 09-03
- 昌平区流村种出“舌尖上的百合” 12-13
- 农业部启动2014年“百乡万户调查”活动 03-04
- 2015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呈重发趋势 农业部门加强监测预警防控病虫 01-24
- 农村土地征收需保障农民公平博弈权 10-22
- 我国"绿色超级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9000万亩 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