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一直惦记着俺们村
“正定是我从政起步的地方,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 “我们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有了这份感情,只要在一个地方工作过,就永远不会忘记那里的群众。” 1982年3月,习近平赴河北正定,先后任县委副书记、书记。在正定工作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他的足迹遍及全县25个公社、221个大队。 从1991年到2013年,习近平先后6次回到正定。直到今天,正定百姓一提起他,还会亲切地叫一声“老书记”。 朱博华(时任正定县委办公室副主任): 他解决了百姓吃饭大问题 从上世纪70年代起,正定就成了全国有名的农业学大寨先进县。然而,头戴粮食高产县的帽子,却连温饱都没解决。 “粮食征购负担太重。很多老百姓口粮不够,高价粮买不起,只能去外面换山药干充饥。正定是风光了面子,吃亏了里子。”时任正定县委办公室副主任朱博华说。 “如何让老百姓富起来,是习近平到正定后一刻不停思考的问题。” 到正定头两个月,习近平白天下乡调研,晚上研读县志,还专门设计调查问卷,上街向群众发放。习近平很快发现症结所在,立即找到县里主要领导反映情况。 在时任正定县县长程宝怀办公室,习近平直言不讳:“正定在经济上是农业单打一,在农业上是粮食单打一。咱们为了交征购,年年扩大粮食面积,压缩经济作物面积,全县的棉花只剩一万亩。现在粮价30年不变,小麦1毛2一斤,玉米8分钱一斤。依我看,咱们实际是个扛着红旗的‘高产穷县’。不解决高征购,正定的温饱就无从谈起!” “习近平当时说,咱们的‘贡献’越大,农民的收入就越低,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他主动提出,要给中央写信,把征购减下来。”程宝怀说。 朱博华回忆,习近平和时任县委副书记吕玉兰跑地区、跑省里、跑北京,中央、省委、地委联合调查组很快来到正定,就征购负担是否过重问题召开座谈会,一致认为习近平反映的情况属实。随后,正定每年的征购粮从7600万斤核减到4800万斤,减幅达36.8%。 1983年,正定召开三级干部会,调整种植结构。当年,棉花种植面积就增加到17万亩,农业产值翻了一番,农民人均年收入从148元涨到了400多元,吃饭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朱博华说,“当时群众都在交口称赞,吃饭是天大的事,习书记为老百姓撑起了一片天。” 程宝怀(时任正定县县长): 习近平说“改革必然海阔天空” “干不干,八分半”“队长一打钟,干活一窝蜂”……为改变分配上搞平均主义、社员出工不出力、生产效率低下的状况,习近平力推农村改革。 一天晚上,习近平来到时任正定县县长程宝怀办公室,他开门见山:“程县长,最近你注意报纸没有?安徽和四川正在搞‘大包干’,咱们县能不能选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公社搞个试点?” “当时中央没文件,河北省委没精神,石家庄地委领导没讲话,在这个问题上冒尖,政治风险很大,但习近平态度坚决。他说,改革必然海阔天空,守旧未必风平浪静。‘大包干’是大方向,也是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好办法,迟早都要搞。”程宝怀至今仍对习近平当年的改革勇气充满敬佩。 1982年4月,习近平召集县委农工部的干部开了个“闭门会”,交给他们一个“秘密任务”:去凤阳,把小岗村的经验带回来。 根据习近平的意见,正定选择了离县城较远、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里双店公社进行“大包干”试点。“我们把公社书记找来,强调了三条原则:一是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二是在分配土地时,远近搭配、好次搭配;三是不能跨队分地。”程宝怀说。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 上一篇: 总书记心里装着咱老乡
- 下一篇: 如何修身治国,跟习近平学名句
相关阅读:
- 习近平会见法国总统马克龙 01-08
- 栗战书会见卡塔尔埃米尔塔米姆 02-01
- 习近平会见匈牙利总理欧尔班 11-06
- 习近平在江西考察调研 05-20
- 习近平出席中俄印领导人会晤 06-29
- 习近平同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举行会谈 11-29
- 李克强参观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 10-19
- 习近平:天下一家 05-19
- 习近平重申“两个毫不动摇”力拨千斤 09-28
- 习近平会见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巴科 03-21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