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媒体报道 >

防沉迷系统,真能管住孩子吗?(2)

2021-05-24 14:32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浏览:手机版

  “孩子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给游戏充了钱”“我是他奶奶,他父母不在身边,我管不了他呀”……在位于四川成都的腾讯未成年人家长服务平台办公区,电话铃声此起彼伏。500多名客服人员协助家长解决未成年人过度玩游戏和不理性消费问题。腾讯未成年人家长服务平台负责人李静表示:“除了协助解决不合理消费,我们更关心孩子过度游戏背后的家庭教育问题,给家长提供一些有效建议。”
  相关方缺乏充分准备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与网络沉迷问题相伴而生。
  “互联网带来的冲击像是一种文化休克。”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喻国明表示,网络迅速进入社会生活中,极大改变了社会的话语结构及人们的社会行为取向。如今一些青少年出现的网络沉迷现象,其实反映了社会相关方没有做好准备。这种“仓促应战”表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防沉迷系统本身存在漏洞。近年来,在政府网信等部门指导下,主要互联网平台不断完善“青少年模式”、“网络宵禁”、实名制、内容审核及分级制度等,在构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屏障方面是有效果的,但也存在漏洞和薄弱环节。比如,“青少年模式”下用户身份难确认,可通过反复输入密码等方式延长使用时间;某些短视频平台对内容把关不严;部分平台所推送的实时信息与“青少年模式”不匹配;隐私保护不健全,用户数据暴露在外。一些依托于既有社交App的新型短视频应用,目前还没有建立“青少年模式”。
  记者在某问答平台看到,关于“如何破解防沉迷系统”的帖子十分火爆。在这些回答中,算得上“有用”的回答基本都是有偿教程,价格在几十元左右。但这种所谓的有偿破解被证明其实是骗钱的套路。
  其次,妨碍防沉迷系统发挥作用的掣肘不少。“再怎么升级防沉迷也不怕,大不了《王者荣耀》《梦幻西游》《九州仙剑传》各玩1个半小时。”在北京市某中学读初一的刘同学,对各大游戏厂商出台的限制措施不以为然。他告诉记者,现在通过跨厂商、跨上网终端等方式,能轻松绕开厂商验证。这背后,是各大厂商游戏防沉迷系统缺乏统一管理、各自为政的现状。
  此外,由于“青少年模式”目前还不是一个强制标准,这十分考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少数企业基于流量、利润等因素,只是在形式上满足监管部门要求。一名家长坦言:“如果一些视频平台在算法设计阶段存在诱导性,在入口阶段缺少鉴别,一些厂商在游戏制作之初就有令人沉迷的设计,作为父母怎么争得过呢?”
  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此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呼吁,行业内应加强落实防沉迷系统的统一性,并将防沉迷工作“前置”。OPPO、小米等手机开始置入游戏防沉迷系统。游戏引擎公司优美缔与腾讯公司此前宣布,共同推出防沉迷系统开发工具,让游戏开发者在游戏开发阶段就应用防沉迷系统。
  共同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生态
  “我儿子现在越来越过分,又偷钱,昨天晚上还威胁我,让我给他1000块钱,用来买游戏装备,不给就弄伤我们。”
  这是丰先生给腾讯未成年人家长服务平台打来的一个求助电话。他的孩子是一名17岁的学生,因为沉迷一款网络游戏而产生不理性消费和殴打父母的行为。
  “家长过于溺爱,是导致这个孩子出现沉迷问题的主要原因。”李静表示,目前95%的退费申诉是未成年人冒用家长身份信息绕过监管进行的消费。在接触的案例中,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上网状况,亲子关系差,对乡村或留守儿童缺乏足够关爱,孩子没养成良好的用网习惯,家长自身做了错误示范……这些家庭教育不当或缺失,往往会加剧孩子沉迷网络的行为。“父母通过有效沟通,找到孩子沉迷网络背后的原因十分重要。”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