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量泡沫"侵袭"数字经济蓝海(2)
谁在购买粉丝?记者调查发现,购买粉丝已成为网络空间“公开的秘密”,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从明星微博的关注量,到商家的商业价值认定,再到企事业单位的评优投票,凡是有流量存在的地方,就有粉丝买卖行为的存在。 在荔枝音频直播平台做主播的小柯(化名)就坦言,自己曾经买过粉丝。“粉丝多不仅直播收到的礼物多,而且经纪公司为了留住粉丝多的大主播,在利益分成上也会有所妥协,愿意分更多的钱给主播。”小柯说,主播的粉丝多少直接关系着个人收入。 在新浪微博做美妆博主的桃桃(化名)透露,广告品牌方在衡量博主商业价值时,首先参考的就是粉丝量。如果粉丝量不达标,品牌方根本不会考虑投放广告。 桃桃认为,粉丝量更像是一张“入场券”,但是真正决定博主商业价值的还是其生产的内容质量和“活粉”的购买力。 对于广告投放者而言,买卖粉丝的后果之一就是导致数据失真。在上海一家广告公司负责推广工作的乔伊(化名)进入广告行业已经四年,她亲眼见证了网红粉丝量的持续攀升,也见证了粉丝的“贬值”。 “几年前,一个网红如果能有200万粉丝,报价能达到十几万元。但是近几年,买粉丝成了业内心知肚明的操作,只有粉丝数量这个数据,已经不能完全证明网红的影响力。”乔伊说,由于粉丝参与度等指标会因为虚假粉丝的出现而失真,商家无法评估内容的实际效果。 “粉丝买卖”陷阱重重 亟须加强综合整治 如果说,“粉丝买卖”上游的操作者们是隐蔽在角落中,为下游的买卖提供技术便利,那游走在下游的账号商和代理商则直接与用户对接,为用户设置了一个个的流量陷阱。 账号商通过大量注册账号,既可以为顾客刷量,也能引流变现。记者发现,目前很多账号商注册账号后,通过刷粉丝、点赞、评论等方式,让账号逐渐壮大,吸引相关粉丝,最后将粉丝引流到微信等社交软件,赚取引流费。 被引流后,用户不仅会遇见销售假货等常见的网络诈骗,还可能会落入情色陷阱。记者发现,有的犯罪分子会用色情照片或视频吸引用户,或通过技术手段将账号的同城距离设置为0.1km,最后以添加联系方式需要“门槛费”为由头,对被吸引的用户收取费用。 对于这些借助“流量”欺诈用户的行为,长期关注数字经济领域的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高艳东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刷量的核心是数据造假,其逻辑是“作假者获利更高”,刷量并不创造任何社会价值,反而会使经营者不关心产品创新而热衷于虚假刷量,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竞争。 “从微观上讲,刷粉的本质就是欺诈行为,消费者因为虚高的播放量而付费观看,广告商因虚假点击量而支付更高广告费,这是欺诈消费者、广告商的钱财。”高艳东说,从宏观层面看,刷量会危及数字经济的基础。数字经济的基础是真实的数据,刷量等数据造假行为则会污染公共数据,进而误导公共决策,酿成数字经济危机。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尽管各大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运营商都加大了打击虚假粉丝的力度,但是他们只能采取技术手段删除“僵尸粉”,却对“活粉”无可奈何。 多名专家表示,对于流量黑色产业的打击和治理,平台应强化技术防范体系,以技术手段防治虚假交易、虚假点击等刷量行为。相关法律应当加大对刷量行为的处罚力度,打击网络数据造假行为。同时,政府也可通过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把参与数据造假的“刷手”列入失信黑名单,让其在网络空间寸步难行;把默许刷量的平台列入不诚信企业名单,加大数据造假者的社会成本。(记者 陈青冰 吴燕霞 赵宇飞)(责任编辑:刘晓方)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相关阅读:
- 新规发布 进一步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 10-17
- 四川凉山甘洛“7.29”暴雨严重灾害失踪人员增至12人 08-01
- "扫黄打非"办公布三起典型案件 "净网""护苗"深挖细查 11-06
- 虚假陈述、涉嫌违规买卖股票 华谊嘉信违规乱象曝光遭警告 11-27
- 教育部印发《通知》 今年将严厉打击"高考移民" 01-10
- “五一”期间查处酒驾醉驾违法犯罪行为3.3万余起 05-06
- 财产远不够罚款 朴槿惠如何缴纳180亿韩元罚款 04-13
- 打慈善旗号圈钱?北京一公益基金会声称买房返利50% 02-11
- 法铁向阿尔斯通订购100列新型高铁 07-29
- 五一期间北京世园会举办近50场活动展示“魅力北京” 05-02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