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校外培训班的N个“坑”:无证无照无资质纠纷频发维权难(3)
对于张盐盐遭遇的困境,王艳辉提醒道:“虽然报名培训机构不是必须签署合同,但是签署合同对双方更有利,可以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在不签署合同的情况下,报名人应留好交费凭证和与商家沟通的微信聊天记录、电话录音等证据,作为维权的凭证。” 《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预付式消费导致的培训机构退费纠纷不胜枚举,机构拒绝退费或扣除20%至30%不等的“违约金”的理由花样百出。为减少损失,培训机构甚至提出完全不合理的要求。但很多客户考虑到维权成本高,最终都是吃了哑巴亏。 王艳辉说,预付式消费是时下经营者常用的一种营销模式,即消费者在实际消费前就预先向经营者支付一定费用,再由经营者提供相应的商品或服务。要想减少此类纠纷,最重要的还是消费者要擦亮双眼,不要被预付款的优惠所迷惑,不要冲动预存过多款项,否则可能造成经济损失。 依法办学提升质量 不断增强证据意识 刘德良认为,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现行法律法规基本比较完善,对培训机构的审批、备案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培训机构乱象丛生,主要问题在于行政执法过程中问题较多,“当前我国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违法不究的情况”。 他还指出,培训机构自身缺乏诚信观念,而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也不够强,不严格把关合同内容,缺少证据保存的意识。 王艳辉说,培训机构想要向好发展,需要从三个方面发力。第一,教育部门、市场监管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安部门、网信部门等相关主体应当联合起来,监管教育培训行业中的各项工作,做到全方位有力监管;第二,教育部门要牵头,按照有关规定认真组织开展年检和年度报告公示工作,对于出现异样的教育机构应予以重点关注,争取对相关问题早发现、早解决;第三,及时对培训机构的名单及主要信息进行公示公告,给客户提供选择前的重要参考,避免此类问题发生。 “此外,培训机构也应依法办学,提升教学质量、做好课后服务,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不得在公示的项目和标准以外收取其他费用,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培训对象摊派费用或者强行集资。对于培训对象未完成的培训课程,有关退费事宜应严格按双方合同约定以及相关法律规定办理,以最大程度减少纠纷。”王艳辉说。(记者 韩丹东 实习生 陈祎琪)(责任编辑:刘晓方)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 上一篇:有漏洞有盲区 互联网医疗如何让你更放心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
- 安徽省检察院全力打造"一站式"检察服务平台 04-21
- “社工库”网站成人肉搜索工具 可查开房记录? 06-11
- 党的十九大举行第三场记者招待会 介绍党的统一战线和对外交往有 10-22
- 新个税法获通过 5000元起征点10月先落地 09-03
- “禁读令”能否刹住官商混圈子之风 10-31
- 十八大后19省份纪委班子调整 反腐老将"空降"地方 02-07
- 全国首例万吨粮食异地执行案执结 01-12
- 亚洲最大航空配餐中心开工 10-11
- 开豪车骗领低保入刑是捍卫公平 04-23
- 推进统计法实施 助力高质量发展——执法检查报告披露统计法实施 06-21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