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差评师"是啥? 网络差评的"红"与"黑"
阅读提示 近日,广州警方破获一起“职业差评师”团伙案件,揭开了“职业差评师”敲诈网购经营者、扰乱网购经济的内幕。不过,也有消费者因给“差评”遭到商家报复或者起诉的情况。对此,专家表示,不能让职业差评师恣意妄为,但也要充分保障消费者的“差评权”。若消费者的“差评”不存在虚构事实、诽谤、诋毁等不良动机和目的,就不构成对经营者的名誉侵权。 近日,广东警方破获的一起案件显示,“职业差评师”不仅向商家恶意索赔,还通过组建“打假退赔学习群”、传授敲诈商家的方法和“话术”等,团伙作案。 记者采访发现,现实中,有一些不法分子看到了网络评价存在的“商机”,把“写差评”或“制造刷屏的评论”当成“职业”,通过故意给商家“泼脏水”来获取好处。这不仅损害商家合法权益,影响大众创业就业,也对消费者形成误导,破坏网络消费环境。 不过,此前也有媒体报道,上海一女子因点外卖给了差评,遭到外卖员上门报复、砸门、辱骂恐吓,还被勒索200元的“赔偿”。当事人报警后,外卖员因寻衅滋事被拘留10日,而该女子也因为怕后期报复而被迫搬家。 对此,专家指出,网络评价不可或缺,它对于促进商家诚实经营、打造品牌意义重大。对于社会而言,不能让职业差评师恣意妄为,但也要充分保障消费者的“差评权”。 发差评进行敲诈甚至明码标价“接活” 有媒体近日报道,来自安徽合肥的汪小军经营一家蛋糕店多年,信誉一直良好,但在某电商平台上,竟然被人投诉说“蛋糕中有虫子”。据办案民警介绍,这一团伙以“公益打假”为名,通过组织未成年人及各类闲散人员制造“网上碰瓷”,以恶意评论、灌水等施压手段要挟网店商家,索要“保护费”,在电商平台上形成恶劣影响。 记者采访了解到,极少数“职业差评师”经常盯着新开的店铺,先发多条差评,再进行敲诈,同时不断提升“删差评”的价码,给店家施压。面对“职业差评师”的敲诈,有的店铺被迫暂时关闭,有的店铺则花钱“消灾”。“职业差评师”团队不仅暗中操作,有的甚至明码标价地“接活”,甚至被一些店铺作为工具,用来打击竞争对手,有的6元就能买一条差评。 重庆工商大学教授莫远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平台难以精准识别恶意差评,给了“职业差评师”可乘之机。有店铺向平台反映恶意差评的情况,但平台的客服人员表示只能删除部分被识别为恶意评价的内容,其他差评因证据不足难以处理,商家依旧持续收到恶意差评;而且遭遇恶意差评的店铺数量多,但单个店铺的直接损失较少,给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带来困难,店主维权并不容易。 无不良动机和目的的差评不构成侵权 有人将写差评当成牟利手段,但有人因给差评遭到报复。近年来,点差评后,消费者遭到商家、外卖员骚扰,甚至发生伤人事件的情况屡屡发生。 对此,专家表示,对于消费者的“差评权”,也要充分保障。前不久,重庆江北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针对经营者的网络差评案,法院最终判决消费者不构成名誉侵权。 2020年3月30日,陶某某、郝某等人在重庆江北区某餐饮服务部开设的自助烤肉店用餐,郝某于用餐次日发生急性呕吐腹泻症状,经诊断为急性胃肠炎,遂在某网该店的评论区发表了内容为怀疑菜品不新鲜导致呕吐腹泻的评论,并向市场监管部门进行了投诉。 此后,郝某、陶某某发了差评。该餐饮服务部认为,陶某某、郝某侵害了其店的名誉权,遂诉至法院,要求判令二人删除在某网上发表的不当言论并赔礼道歉,另赔偿经营损失、律师服务费25000元。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相关阅读:
- 银保监会:稳妥有序打击处置互联网金融领域非法集资 03-29
- "两高"相关部门负责人就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司法解释答记者问 09-14
- 六部委联合降企业融资综合成本 05-26
- 湖南农业大学科研团队:突破杂交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 12-02
- 把政法领域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07-20
- 当外国人遇上“双十一” 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11-11
- 四部门发文规范金融营销宣传:不得利用政府公信力 12-26
- “国医”邮来的神药不靠谱 12-14
- 重庆非法培训机构老师被指打学生 教育部门:正查处 08-17
- 新一轮也门和谈未能如期举行 09-07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