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评论 >

[光明日报]“上清北改变一生”缘何引热议

2021-04-16 14:27来源:光明日报浏览:手机版
  “上清北真的可以改变一生吗?”这些天,某知识分享社区上,这个话题浏览量近千万,颇为火热。触发该话题讨论的有对“知识是否还可以改变命运”的新追问,也有不少家长的育儿焦虑。
  切实地说,在有上千回答者的网络讨论中,很多是分享自己或他人、上了清华北大或没上清华北大的人生经历。有人上了清北,觉得人生就此被改变,还有的人觉得人生依旧碌碌无为;另外有的人虽然没上清北,觉得依旧实现了成功,当然也有人觉得无缘清北、人生艰难。
  虽然经历各异,这上千个答案却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讨论如何实现一个成功的人生。而对于成功人生的衡量标准,通常也集中在高薪工作、不错的社会地位、有房有车等方面。其中一个最保险的看法是:进了清北,不能保证一定可以跨越到社会上层,但一定可以保证不会跌落到社会底层。
  所以这一提问的背后,与其说是讨论“知识是否还能改变命运”,不如说是个体遭遇这样的困扰:当前社会竞争中,有没有一把万能钥匙或者一个必胜宝典,保证自己早日实现成功人生。人们热议教育,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们普遍的阶层焦虑。
  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从高速发展进入平稳发展阶段,社会分工愈发复杂,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人才要求愈发迫切,贫富差距也开始拉大。教育作为最重要的中间机制,也逐渐从粗放发展到精密阶段,甚至在竞争中出现内卷和异化,“鸡娃”就是近几年新形成的最典型现象。
  “鸡娃”一词起源于网络,特指北上广深一些中产阶层的家长们流行的一种教育方式,意为给孩子打鸡血,从小安排各种学习和活动,包括补课、特长班、奥数比赛,或是欧美夏令营、NASA体验营和马术训练……“鸡娃”家长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以进入名校为最终目标,无论是清华北大还是美国藤校,一分钟也不敢松懈,就希望孩子的未来继续保持“精英圈层”的本色,几乎将自己所有人生的意义都押注在孩子的发展上。
  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忘记抚养和教育孩子原本的初衷。孩子一出生,就被放置在长期竞争的环境中,直白一点说,父母希望孩子获得知识的目的变成了“赢在起跑线”。“鸡娃”现象的背后,源于人们对于自身所处阶层的焦虑感以及不满足,源于人们一种想要向上流动、努力超越的欲望。而更为深层次的,是当前竞争的加剧,以及长时间以来较为单一的、对于成功的评价体系。
  有房有车,看起来生活优渥的中产阶层对自己的境遇无法停止焦虑,即使在大城市过上了看起来体面的生活,内心依然在寻找心安之处。因为竞争压力巨大,很多行业其实还是在吃青春饭,高薪是靠熬夜赶项目换来的,没有人不忧虑自己随时可能被更年轻的一代超越。
  可以说,他们今天获得的一切,都是一路靠竞争和奋斗换来的,很自然的,他们也会用同样的奋斗路径来教育孩子。于是我们看到了“赢在起跑线”,甚至是“赢在子宫里”的极致追求,家长们眼中是一场又一场输不起的育儿大战。这也是为什么,近些年尽管国家在教育方面一直在强调公平和健康,但是家长们的心弦却不敢有丝毫松动;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希望在一个问题中得到“上清北就能改变人生”的简单答案。
  但是否有人真的思考过,在今天,教育和阶层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如果教育的目的,仅仅只是为了实现父母对于阶层跃升的期待,是否已经脱离了教育最本质的初心?每时每刻的竞争和焦虑不安的心理,在扼杀教育的同时,是否也在扼杀我们的生活?人们寄希望于通过好的教育改变阶层,但其实更好的教育是需要超越这样的狭隘的,需要看到比高分、名校、财富更重要、更受人尊敬的东西,是需要明白如何真正掌握自己的生活。
  人们寄希望于“上清北改变一生”,但进入名校远不是终点。从大学到社会,在这个真正脱离父母、掌握独立人生的时期,最重要的不是赢得竞争,也不是完全顺从父母的心意,抹去自身独一无二的特点,雕刻成长辈所期望的模样。更为重要的是在离开父母的怀抱后,也能独立战胜生活中的挫折,是在进入社会后也依旧保持乐观和兴趣,是能够努力在有限的人生里,延展出属于自己无限的生命力。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