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媒体报道 >

网络水军严重污染互联网环境 多方合力整顿网上秩序

2021-04-16 14:2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浏览:手机版
  制造虚假流量,破坏互联网生态 
  挤掉网络水军的“水分” 
  “只要客户需要,多大的阅读量都能刷上去”“专门生产爆款文章,制造热点”……网络水军制造虚假流量,不仅损害用户权益以及平台利益,也破坏了互联网生态。专家认为,打击整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深入整顿网上秩序,必须给网络水军挤挤“水分”,为网民营造一个安全、清朗、有序的网络环境。
  “刷贴”乱象丛生 
  最近,深圳市光明区一名初一学生发现,网络上流传着关于她的负面信息,图文并用,“言之凿凿”。当她联系发布这篇虚假文章的管理员删帖时,对方却要求支付2200元的删帖费。
  经警方调查,这个网络水军所在的公司有着严密分工和组织架构,在网络上恶意编造虚假信息,贬损人格、破坏名誉,使当事人在生活学习中受到现实压迫,然后犯罪团伙借“有偿删帖”牟取非法利益。
  从最初在论坛、贴吧闲聊“灌水”,到刷票、刷点击率,再到如今一些平台依托“养号”“控评”等手段,为个人及企业开展有偿刷票、有偿点赞、有偿刷量等服务,网络“水军”由来已久。
  “网络水军”炮制虚假信息,涉案人员之多、涉案金额之巨,危害不可小觑。以“有偿删帖”这一灰色产业为例,有负责招揽客源的网络公关,有负责介绍客源的删帖中介,有执行删帖的网站管理员、黑客、版主等,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据悉,目前成熟的“网络水军”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机器人账号,一种是真人账号。真人账号大多由一些网络兼职人员在背后进行操作,数量十分庞大。机器人账号则通过邮箱和手机号等注册,一些平台上甚至已经出现了AI“水军”。
  不少网友表示,网络水军严重污染互联网环境,网购控评使买家看不到真实的商品评价,大量“爆款文章”里的虚假信息侵犯了当事人的正当权益。
  灰色“产业链”屡禁不止 
  在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公布的2020年度“扫黄打非”十大案件中,安徽安庆“3·04”网络水军删帖牟利案赫然在列。这起案件中,安庆市公安局抓获有偿删帖中介及专门发布负面帖文的黑网站“站长”28人,取缔非法网站122个,处置负面帖文20万余篇。14名主犯因涉嫌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罪名,被判处6年6个月至11个月的有期徒刑。
  不少类似的案例表明,网络水军从事编造虚假信息、诽谤攻击、非法推广、非法删帖等违法活动,危害互联网生态,扰乱正常社会秩序,触犯《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从业者及其客户均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但是,一系列技术和现实难题,导致网络水军屡禁不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营销、宣传和人设塑造上,网络水军可以起到“带节奏”、改变舆论风向的作用,在竞争性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这类劝说性、引导性信息对于品牌价值、市场营销有重要影响。另外,数字经济时代,流量意味着收益,有相当部分的市场主体愿意为此埋单,让网络水军灰色“产业链”有了市场空间。
  基层民警在办案侦查中也发现,一些网络平台对社交账号吸引的流量进行返利,但对其发布内容,存在审核监管不及时、不全面的情况,导致网络水军有机可乘、非法牟利。同时,一些不法分子反侦查意识较强,租用服务器到期后,服务器上的虚假信息和数据会自动删除,导致取证查处难度较大。
  多方合力整顿网上秩序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必须向网络水军依法亮剑。专家认为,有关部门应督促互联网企业加强对恶意账号和内容的技术识别,加大查封惩戒力度;另一方面,可推动建立多部门、跨区域的信息共享机制和联合查处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