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评论 >

[新京报]跨国企业应有识别政治议题操弄的自觉

2021-03-27 09:52来源:新京报浏览:手机版
  抵制新疆棉花,不是单纯的企业决策,背后是产业NGO组织利用话语权,玩弄国际贸易规则、挑战国际商业秩序。
  近期, H&M、耐克等多家海外品牌发表声明,以所谓中国新疆地区存在“强迫劳动”等为由抵制新疆棉花,引发广大中国消费者强烈不满。对此,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3月25日回应表示,纯白无瑕的新疆棉花不容任何势力抹黑玷污。希望有关企业尊重市场规律,纠正错误做法,避免商业问题政治化。他同时表示,欢迎外国企业到新疆实地考察。
  对于部分国外品牌抵制新疆棉花的行为,我们需要揭开其背后的决策秘密。实际上,抵制新疆棉花不是单纯的企业决策,幕后推手是总部位于瑞士的NGO组织“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CI),该组织脱胎于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
  产业NGO组织在这十几年来快速发展,有些组织打着公平交易、提高劳动力待遇、环境保护、不进行动物实验、反对童工等旗号,以提供认证、整合营销渠道、帮助企业提升社会责任形象等为手段,深度介入全球产品,特别是农副产品供应链条,推行高于国际市场通行标准的标准,掌握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部分话语权。
  但大量事实证明,许多国际性的产业NGO组织并非单纯地以提倡商业道德、公益事业为目的,而是动辄针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具有政治目的的非中立操作。比如,BCI就与美国发展署及瑞士基金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自去年以来,BCI就依据不实理由,屡屡倡议要抵制新疆棉花。
  不以事实为依据的“商业道德”“公益”倡议,其实是利用话语权玩弄国际贸易规则,挑战国际商业秩序。至于少数国外品牌与BCI共舞,不是出于什么商业道德、社会公民意识,而是出于所谓的“商业理性”,希望在BCI控制的听证体系中守住营销渠道,维护空泛的企业社会形象。这是如同沙上建塔、水中捞月式的无谓之举。
  实际上,中国多次表示欢迎相关方面赴新疆实地考察,看看新疆的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但出于政治偏见,或者出于维护私利的考量,个别政治团体、一些产业NGO组织与企业宁当“鸵鸟”。
  少数国外品牌随同BCI宣布抵制新疆棉花后,激发了广大中国消费者的不满,线上线下交易平台纷纷将这些企业的产品下架。这其中,蕴含了维护真相的执着,蕴含了最朴素的爱国情感。
  应该指出的是,此次部分中国消费者抵制少数国外品牌,并不代表中国的营商环境发生了变化,更不代表中国的市场准入发生了变化。只有开放与交流,才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情感。而中国公众也当理性看待此次事件,更要避免任何极端行为,否则,不仅有损大国公民形象,更无益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同时也要看到,类似BCI这样的兴风作浪之举,并非孤例。对此我们当有所应对。如,甄别产业NGO组织的中立性、公益性,对于带有不当政治目的,企图利用认证体系的话语权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干扰我国产业布局的,应予警惕;又如,要加快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步伐,减少外部环境不稳定的负面冲击;再如,行业协会组织应当发挥预警作用,成为企业经营的信号灯等。
  总之,利用针对我国新疆棉花的“谣诼”显示产业话语权,注定行不通。而少数罔顾事实的国外企业,也应拒绝操弄政治议题,尤其是不应随西方政治指挥棒起舞,而应真正维护商业道德,履行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亡羊补牢,犹为未晚。(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