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现侵害孩子案件不报告会有什么后果?最高检工作报告给出答案
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记者白阳、陈菲)加强未成年人的保护,一直以来是检察机关的重点工作之一。今年的最高检工作报告,用了重要篇幅介绍了相关工作情况,尤其是明示了不履行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后果。 去年5月,最高检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规定性侵、虐待、欺凌、遗弃、拐卖、未成年人被组织乞讨等9类未成年人遭受不法侵害情形,有关单位和个人须立即报案。 该制度出台后,有人担心这项制度在实践中能否得到落实?从最高检工作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答案。 最高检工作报告中通报了一个典型案例:湖南检察机关办理校园性侵案发现,某校两名负责人知情后既未认真核实也未向有关部门报告,依法以玩忽职守罪追究刑事责任。 据最高检统计,该制度推行以后,截至2020年9月,各地通过强制报告立案并审查起诉的案件近500件。侵害未成年人隐瞒不报者被追究刑责,涉嫌违纪违法人员也受到了相应处罚。 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地检察机关不断创新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的工作方式,通过开发“强制报告App”等形式,进一步畅通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现、报告渠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将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其中一个重要修改,是明确国家机关、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疑似受到侵害或者面临其他危险情形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民政、教育等有关部门报告。 “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这处修改,是从强制报告的角度进一步解决‘发现难’的问题。”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说。 据悉,最高检将优化12309检察服务平台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专区建设,实现与强制报告制度的有效衔接,并通过App、小程序等方式,为强制报告制度落地落细提供更加便捷的渠道和方式。(责任编辑:刘晓方)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 上一篇:最高法工作报告中,这个“首次下降”值得关注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
- 四家陶瓷厂污染环境致林木枯死 法院判赔800余万 02-14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知识产权法院工作情况的报告 ——2017年8月29日 09-02
- 内蒙古包头市首例涉恶势力犯罪集团案当庭宣判 11-17
- 判17年!单大勇受贿、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一审宣判 06-20
- 南丰法院家事审判:始终把感情修复摆第一位 09-17
- 四条铁路首次参与、精准对接贫困地区、出行服务更加智能 2018 说 02-03
- 刘贵祥在全国法院自贸试验区司法服务与保障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改 05-01
- 各省级监委清新之风开局 挂牌组建不重仪式 02-04
- 各省修法保护生二胎妈妈 产假最长延至158天 08-12
- 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吴克明涉嫌贪污受贿案开庭 11-27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