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支付机构应摒弃“赚快钱”思维
支付行业今年首张千万级罚单近期落地。1月份,央行开出了9张罚单,合计罚没7409万元,其中金额最高的一张达6971万元,是一家支付机构因存在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条码支付业务风控制度不健全、未按规定存放客户备付金等行为而被罚没的。 这并非支付行业近年来“吃”到的首张千万级罚单。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支付行业共收到约68张罚单,累计罚没金额超过3.2亿元。其中,有1张亿元级罚单、5张千万级罚单。从事由来看,主要集中在反洗钱、线下收单及备付金管理等违法违规行为。 近年来,众多支付机构通过业务及技术革新,顺应消费转型升级趋势,满足了社会公众多样化的支付需求。但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部分支付机构难以抵挡“赚快钱”的诱惑,偏离了提供支付服务的本源,甚至不惜违法违规,如挪用备付金等。更有部分机构为灰色交易提供支付手段,甚至沦为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通道。行业生态恶化,风险苗头相继暴露,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现象。 由此看来,支付行业亟须从严监管,引导支付机构回归本源。其实,支付行业严监管日趋常态化,监管层近年来对支付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强化顶层设计,推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意在扫清行业的“灰色地带”。严监管之下,支付行业无序扩张期结束,机构数量从高峰期的269家缩减至2020年末的233家。近期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征求意见稿)》,将支付行业监管的部门规章升级为行政法规,强化了威慑力,有助于我国支付清算市场形成“支付归支付、清算归清算、服务归服务”的格局。 即便如此,近两年支付行业大额罚单不断,说明部分支付机构仍在走过去的老路。监管层多次发出明确的信号,支付行业野蛮生长时代已经过去。当前为支付机构划清界限、厘清规则,为的是支付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也意味着,支付机构过去“赚快钱”的办法已经行不通了,应尽快转变单纯依靠支付手续费收入的模式,摒弃“赚快钱”的思维,回归支付本源,强化创新意识,增强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这要求支付机构在创新与风险之间找准平衡点,发挥好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一方面,在坚守合规经营底线的同时,支付机构应更加注重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维护金融市场和公众对支付行业的信心;另一方面,应从提升自身技术含金量入手,提高服务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的能力,并通过支付与技术的融合培育起参与市场发展和竞争的新优势。(责任编辑:刘晓方)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 上一篇:正义网评|跨境赌博,虽远必诛!春节,请远离赌博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
- 今日关注:打黑除恶必须挥起法律利剑 02-21
- 我国拟规定醉驾伤人保险公司要赔偿 07-29
- 怎样讲好“道法”课 09-18
- 顺走“天价鸭”失德且违法 07-08
- 别让“最低消费”禁令再成“摆设” 11-03
- 评论:别把诚信及法治意识丢向“回收站” 05-04
- 刘铁男的眼泪为谁而飞 12-11
- 评论:春节加收“服务费”,宽容不能纵容 02-13
- [光明日报]马拉松运动应多点专业性少跟风 12-24
- [新京报]白天打工人晚上尾款人,自嘲的年轻人有自信 11-02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