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致1人确诊!“小饭桌”隐患应正视
1月17日,北京市通报一例6岁男童确诊,流调发现其曾在顺义区1月10日确诊病例家庭的“小饭桌”托管。当时,该家庭检出2例确诊者和5名无症状感染者,随后又导致另一个家庭的5岁男童及祖母确诊。先后有10名感染者与“小饭桌”关联,警示该正视相关隐患了。 “小饭桌”是近年来在学校周边家庭开设的为中小学生提供餐饮、休息、学习的场所。因为很多家庭都有托管孩子的需求,“小饭桌”不仅数量大量增加,功能也不断丰富,已经从简单的提供接送和午饭、午休服务,变为辅导功课、教育孩子、提供餐宿服务的“综合体”。 然而,“小饭桌”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设施安全、防疫安全等诸多方面,却让人很不省心。有些资质不明、地点隐蔽,实质就是“黑饭桌”;有些空间狭小,几十个孩子挤在只有十来平方米的卧室休息,防疫隐患巨大。基层执法人员反映,“小饭桌”监管难度太大,底数很难摸清楚,一旦出现火灾、地震等突发性安全事故,后果不敢想象。 “小饭桌”乱象频出,有很现实的原因。一方面,看似教育、食品、卫健等多个部门都有监管责任,但实则是多龙治水,不少主管部门甚至认为只要管好食品安全就行了。另一方面,许多家庭确实存在托管孩子的需求,以至于此前有些地方关闭“小饭桌”遭到了家长们反对,简单“一关了之”可能会衍生新的问题。 北京近期出现的“小饭桌”关联病例,触痛的只是早已隐痛多年的民生痛点。北京市顺义区常务副区长已表示,将全面规范整治“小饭桌”。随着寒假来临,“小饭桌”的问题可能暂时会有所缓解。但是,等来年开学之后,“小饭桌”的刚需再度被激活,其安全隐患仍需被正视。 “小饭桌”不小,它牵动着很多家庭的现实痛点。治理“小饭桌”问题,恐怕不能简单地“一关了之”,而要用改革的办法、系统的思维,在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寻求妥善的解决方案。近几年,一些地方试图建立“小饭桌”人员配备、房屋条件、生均面积、安全管理、监督检查的标准化体系,一些探索的“白名单”制度,都值得进一步关注。(责任编辑:刘晓方)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相关阅读:
- 重庆一司机开“斗气车”被判刑 08-18
- 7国共同发起倡议开启“数字丝绸之路”合作新篇章 12-03
- 多所幼儿园被曝“喂药” 03-20
- 男子非法加工、运输松材线虫病疫木600余根判刑六个月 04-08
- 取件时起争执男子刺伤快递员 为弥补称愿供养受害者父母 04-11
- 网恋美女竟是“抠脚大汉” 截至案发仍有人不知自己被骗 09-15
- 建立黑名单、落实实名制 网络直播迎来六部门联合监管 08-25
- 北京:海淀对调查措施全部试用 01-16
- 80岁太婆凭关系当门卫 值班陪女儿逛公园 11-22
- 花费60万谈婚论嫁的"女友"是男人 男子因诈骗罪获刑10年 01-07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