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日益普及 你的脸刷明白了吗(2)
真相:整容可识别 毁容不可识别 有传闻称,人脸识别技术,无法对整容后的面部进行识别。事实真是如此吗? “人脸识别技术目前已达到工业化、大规模应用标准,简单整形、化妆等常见的识别难题早已被攻克,机器系统的识别能力已超过人类。因此,能否实现整容后识别,要看整容后面部特征的改变程度。如果只是进行美容式整容,如垫高鼻梁、收缩下巴或割双眼皮等,当前技术完全可以做到精准识别;但如果是因为事故导致大面积毁容,人脸识别就无能为力了。”闫怀志表示。 延伸阅读 拿起法律武器,保护随时可能“丢”的脸 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普及,与其他个人信息一样,人们也开始担心人脸信息的泄露问题。因为它一旦被泄露,便无法挽回。在“刷脸”时代,我们该如何保护好自己的“脸”呢? 首先,来了解下人脸识别技术的原理。 闫怀志介绍道,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识别、虹膜识别或人脸识别等,在验证主体身份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其中,人脸识别技术自上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历经半个世纪,已成为计算机视觉和生物识别领域研究和应用热点之一。其技术原理,就是使用多种测量方法和技术扫描人脸,来识别或验证图像或视频中的主体身份。 实用的人脸识别系统,通常由人脸检测、人脸对齐、人脸表征以及人脸匹配等模块构成。传统的人脸识别方法高度依赖人工设计的识别特征与机器学习技术,近年来,更新后的人脸识别技术则主要利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方法。 闫怀志认为,由于人脸识别采用的是非接触式采集和无感识别技术,个人很可能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就被采集了脸部信息。人脸、指纹等个人生物数据,与个人基因数据、健康数据一样,是需要被特别保护的特殊类型个人信息。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民法典》《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数据安全法(草案)》等均对公民脸部信息在内的个人信息保护做出了明确规定。 闫怀志还表示,技术本身是中立的、无辜的,但使用技术应该在一定的规则和范围内。保护个人人脸、指纹等隐私数据,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光靠个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当然,个人也应当加强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意识。在自己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以‘最小化原则’向外界提供所需信息。如果发现个人信息被恶意利用或被泄露,则应勇敢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闫怀志建议道。(责任编辑:刘晓方)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 上一篇:教育部“十不得”剑指“唯论文”问题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
- 七部委“禁私自收养弃婴”引争议 08-30
- 天文学家首次发现银河系中可能产生伽马暴的恒星 11-21
- 西苑沙龙—锂离子动力电池设计制造模式主题研讨会召开 01-21
-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智慧物流解决方案入围“中国创翼”总决赛 11-09
- “中国天眼”冲击新目标 亟须技术攻关 09-26
- 科技驱动新兴市场发展 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成为新热点 02-19
- 靠科技,从“种田吃饭”到“种田赚钱” 10-18
- 区块链已成黑客攻击重灾区——区块链安全标准有望出台 11-21
- 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完成第一阶段物资卸运 12-15
- 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召开刘延东副总理致贺信 本报唐山7月4日 07-08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