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诱惑套路多——起底网络“1元购”背后的骗术
新华社太原12月15日电 题:低价诱惑套路多——起底网络“1元购”背后的骗术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柴海亮 吕梦琦 刘扬涛 打开一些网页和网购App,“1元购”广告让人眼花缭乱。用户只要忍不住点击,就可能掉进不良商家设置的陷阱里。有的被诱骗下载了购物App,有的虽抢购成功却买到劣质“三无”产品,还有的个人信息被套取转卖……“1元购”背后套路多多,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1元购”套路多多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指出,“1元购”利用了消费者贪小便宜的心理,就算消费者上当也不容易引发经济纠纷,其危害很容易被忽视。 套路一:有名无实,骗人下载App,借机推销其他产品。 记者在手机上打开一款浏览器,看到一条“波司登年终促销!羽绒服1元1件!库存不多!”的广告。点击后弹出一个窗口提示下载某知名购物App,下载并成功登录后,却发现根本就没有此商品信息,搜索到的所有同款羽绒服价格也都在200元以上,方知上当。 套路二:“画大饼”,诱人拼“难以拼够的单”。 在某浏览器首页上,醒目地显示着“1元购手机”宣传页。太原市民刘涛按照提示扫码下载了某购物App,完成注册后收到提示“已砍掉6000元,再砍13元即可成功”。他又按要求将广告分享到两个微信群里,该平台提示“离交易成功仅差1元”,但条件是“在24小时内找50个朋友帮你砍价”。结果刘涛一直忙到深夜也没凑够人数,最终砍价失败。 套路三:1元倾销,假冒伪劣,坑人没商量。 太原一机关工作人员向记者反映,有一次他在某手机App上看到一个1元抢购耳机的广告,产品介绍很“高、大、上”,就忍不住试了试。没想到,一下就抢成功了。可等收到快递打开一看,耳机不但做工粗糙,没有任何标识,而且音质很差。 套路四:充当个人信息“贩子”。 史女士从山西长治搬到太原居住后一直生活平静。但最近她参与了某购物平台“1元购”后,开始收到各种推销电话,有的还准确提到她的家庭住址。在向有关部门反映后,她被告知自己的个人信息可能被购物平台倒卖了。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提醒,一些电商平台已经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重要渠道,消费者花1元买到原本价值10元的商品,觉得占了便宜,殊不知有的商家贩卖了消费者个人信息。 “1元购”涉嫌多项违法 记者发现,如今许多网站、App上充斥着大量类似的“1元购”广告。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表示尝试过“1元购”,也帮人拼过单、砍过价,但买到物有所值商品的人却寥寥无几。 经常在手机上购物的王芸告诉记者,她微信里有好几个砍价群,但砍价成功的不多,不少纯粹是骗人的。 刘俊海对此表示,现在网上流行的“1元购”涉嫌多项违法。 首先,“1元购”是一种含有虚假或误导信息的广告,是典型的“钓鱼营销”。商家为了吸引眼球和提升流量,用这种方式诱使消费者上当,不但没有尽到商家的信息披露义务,而且存在主观上的恶意,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广告法关于禁止虚假广告等法律规定。 其次,某些电商平台“1元购”还涉嫌违反反垄断法的有关规定,恶意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产品提供服务,这是一种市场搅局行为。 再次,一些电商平台“1元购”假冒伪劣产品泛滥,也涉及多种违法行为。一是侵害消费者知情权,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二是损害了同行的利益,劣币驱逐良币,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三是平台卖假东西,违反了电子商务法、知识产权法和注册商标法等。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相关阅读:
- 开机广告模式,不应被霸王做法毁掉 10-15
- 网络运营者采购网络产品和服务或须接受网络安全审查 04-28
- 拆迁安置房已出租转让,物业补贴政府照给? 07-06
- 究竟是市场经济,还是强买强卖 06-08
- 市场监管总局:严防严控校园食品安全风险 09-13
- 谁卖了我的房子 06-03
- 全国"扫黄打非"办通报一批典型案件 "净网""护苗"在行动 04-19
- 关注"临时工"权益:都叫"临时工"法律关系却迥异 09-18
- 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强化药品供应保障 08-27
- 四川叙永山体滑坡追踪:彻夜施救 现场已救出10人 12-10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