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心理健康服务调查:坑钱又侵权 敢让这些人治"病"?(2)
——“坑”钱,服务质量不靠谱。记者在某网络社交平台向一位情感咨询机构负责人咨询“情感修复”服务情况。这名负责人表示“情感挽回成功率达到98%,先交完一周的998元咨询费用后,会研究并给出方案。”一名曾在该机构购买同类服务的消费者告诉记者,自己交费后一周,仅获得2小时电话咨询、一些公开可见的信息材料,当自己提出疑问时,该机构工作人员只给她一个“等”字。 另有咨询者投诉称,一位名为“国士九颜”的“情感导师”收取服务费后便只用一些“水话”来糊弄自己,对承诺的心理疏导分析服务均不兑现。 ——侵权,权益维护不靠谱。记者发现,有多名咨询者投诉名为“暖暖情感咨询”的网络账号。投诉者称,该机构在与咨询者因咨询效果发生纠纷后,以曝光咨询者隐私为由要挟咨询者继续交钱。还有咨询者表示,自己在淘宝平台上购买心理咨询服务,随后被所谓的“咨询师”公开了各种隐私聊天记录。 加强监管是行业发展、市场拓展必经之路 浙江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毛洪京等多位专家表示,网络心理健康服务行业有广阔前景,但目前正规医院网络医疗服务力量投入不足、相关线上服务诊疗与服务缺少标准、商业平台服务监管难度大等问题应予充分重视。 毛洪京表示,受限于现实条件,医院很难自建自营网络服务平台,未来“商业网络平台+专业医院”是大方向,但是对从业门槛、资质、收费标准等细分领域的行业标准必须尽快制定规范。 北京大学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心主任薛军教授表示,心理咨询属于广义上的治疗行为,从业者应有相关资质。一些倾听服务和心理缓解咨询活动虽非医疗行为,但也应要求对从业人员实现平台后台实名制。 “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是不同的概念,需要准确评估咨询人心境和现状,而线上信息获取能力有限,对从业人员能力要求更高。”天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安莉认为,应对线上心理咨询从业人员设立比线下更高的专业审核标准。 对于相关网络平台责任,薛军强调平台应加强相关从业人员资质审查核实、披露备案,同时需要建立真实有效的用户评价机制。“平台把好入门关,不能任由虚假宣传‘横行’。另外,对有特定严重犯罪记录及恶习的,应限制准入。”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法治国际中心高级研究员臧雷提醒,对一些平台上打着心理健康幌子的“软色情”信息,平台负有法定监管、清理义务,如为流量或短期效益“视而不见”,则涉嫌违法甚至犯罪。他建议各平台为网络心理健康服务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尽快针对该领域完善监管规范,加强治理力度。 徐广明强调,网信、公安等部门应加强合作,进一步加强对求诊、咨询者个人信息与隐私保护力度,拉紧行业底线。(参与记者:邬慧颖、李嘉盈)(责任编辑:刘晓方)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相关阅读:
- 北京明确九种“校闹”行为 包括制造、散布谣言等 06-12
- 福州两记者采访遭暴力阻挠 12名犯罪嫌疑人被警方刑拘 12-24
- 切断病毒传染源 中国禁食野生动物呼声再起 02-05
- 重庆:公检协同打造认罪认罚案件快速办理绿色通道 10-10
- 生态环境部发文严禁“一刀切”和“滥问责”行为 07-10
- 两部门:签订不实就业协议将被集中治理 03-28
- 网络时代:如何保护我们的孩子 10-28
- 新疆:21亿元农村安居工程补助资金拨付到位 逾9成投向贫困县 07-01
- 打各种旗号诱骗他人 警惕“民族资产解冻”骗局 08-22
- 第七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结束! 02-25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