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教材循环使用为何叫好不叫座
“卖了一麻袋的书,最后只买得起一个麻袋。”“定价1000多元的书10多元就卖给了废品站。”网络上不时看到一些毕业生这样的留言。 据国家新闻出版署提供的数据显示,近5年全国中小学课本及教学用书、大中专教材、业余教育课本及教学用书的零售数量,平均每年约28亿册、金额超200亿元。这些教材若循环使用一年,节约费用可援建约4万所希望小学。 二手教材是被闲置的资源,应该想办法让它们回到有需要的人手中。教材循环使用能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利国利民。令人遗憾的是,囿于诸多因素,虽然相关各方对此倡导了十多年,却依然“叫好不叫座”。现在,虽然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美术、体育等免费教材已实现循环使用,但从数量上看,尚不及教材总量的零头。 教材循环使用之所以阻力重重,在于现实中的“流通”之难。具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的大部分教材、高中以及高等教育阶段的教材循环,仍依赖市场交易,因产业链梗阻、供需成本高等问题,尚未实现有效循环。 二手书本身价格不高,想实现大规模循环,却涉及诸多问题,如流通成本高。现在的年轻人并不排斥二手书,市场前景巨大。但传统的循环方式,严重依赖书商收购之后分拣出品相好、没有过时的教材,人工成本很高。进入电商时代,将信息上传各平台,需要很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一般的书商也难以完成。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各种共享平台的建设,这一问题有望得到破解。闲置物品交易平台闲鱼的数据显示,最近一个月成交156万册教材。孔夫子旧书网则专门开发一款小程序,在高校及周边推广上门收书业务,连接收书人与学生,双方达成意向后周边收书人上门收书,可打通校园内循环,打造简单高效的二手教材回收平台。 公众的观念和习惯也在阻碍教材循环使用。在许多家长的心目中,觉得这种小事不必折腾,直接购买新书更省心。也有不少人在使用教材时习惯涂涂画画,教材品相差,影响循环使用。因此,如何加强循环使用教材及养成爱护教材良好习惯之类的宣传,十分必要。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些教材循环使用做得比较好的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其经验值得借鉴。一方面,要给予学生自主购书的权利,另一方面学校要担负起主导教材循环使用的责任。具体的做法是,由学校图书馆统一购买基础课、专业课教材,由上课学生到图书馆借阅,完成课程学习之后,再把教材归还给学校图书馆,供下一届学生使用。 (胡欣红)(责任编辑:刘晓方)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相关阅读:
- 伊拉克政府军进驻北部重镇辛贾尔 10-17
- 中教评论:高考加分乱象为何难以遏制 07-11
- 中国出台校车安全管理条例 保障学生就近入学 07-29
- [光明日报]防卫权优先的风险应由侵害人承担 01-06
- 政府晒“权力清单”是一项重大利好 03-11
- 岁月可以翻篇,新闻岂能烂尾 12-29
- 遏制不文明旅游行为,必须较起真来 04-08
- 法制日报:打击“伪基站”需要持之以恒 03-26
- 北京城市副中心“十三五”期间将实现“0.9公里充电圈” 10-28
- 不要等到路面塌陷才去全面检修 01-16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