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不到位、对象信息失实 婚恋网站"货不对板"咋办?
婚恋网站“货不对板”咋办 据媒体报道,离异多年的朱女士委托一家互联网相亲平台帮自己找个伴侣。在支付6888元服务费后,对方承诺将有18次介绍相亲对象机会,但实际上只给她推送了14位男士的基本信息,线下只见到了1位。此外,平台还涉嫌信息审核不严,多名相亲对象信息严重失实。 作为商业化婚恋介绍机构,互联网相亲平台确实为解决单身男女婚恋问题开辟了新途径。然而,部分平台利用单身男女的婚恋焦虑赚取暴利,却无法提供等值服务,信息审核形同虚设、诱导用户缴费等负面报道频出。 市民朱女士质疑平台给其推荐的相亲对象涉嫌学历、年龄等造假:有的男士平台显示其为本科学历,其实只是高中毕业;有的男士显示在政府机关工作、月收入5万元,但这类岗位收入不可能达到;有的男士平台显示60岁,但实际年龄则为65岁……由于未尽到核查义务,曾有媒体报道用户注册个人信息时“随便填”,即使上传明星照片也能通过。如此不健全的平台审核机制,其注册用户信息的失真程度可想而知。 这种缺乏把关的信息审核机制,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此前,程序员苏某某自杀,留下遗书称遭到前妻“勒索”,而苏某某正是通过相亲网站结识其前妻的。我们不必放大平台方的责任,但平台方在这其中也确实未尽到审核义务,譬如该案中苏某某前妻就隐瞒了婚史。 对平台用户的信息进行审查、核实,不止是约定俗成的行业惯例。早在2009年我国即出台婚姻介绍服务国家标准,要求婚姻介绍服务机构“不向征婚者提供虚假信息”。如果平台连用户个人信息都无有效审核,其服务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尽管有些平台会声明“网站用户所发布信息仅代表个人言论,与本网站无关”,但按照“谁受益谁负责”原则,这类单方面的、排除自身义务的声明,并不构成平台推卸责任的理由。 按照常规理解,“18次介绍相亲对象机会”不只是简单匹配、推荐一下信息,否则用户也就用不着花6888元的高价购买。但平台方基于利益考量,很可能用文字游戏故意混淆、模糊概念。如果没有更明确的书面协议,消费者很可能跳入中介的“坑”。针对婚介行业的积弊,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不妨通过制定制式合同等方式,消除影响婚恋消费体验的陷阱。 婚恋网站不同一般中介,很多单身青年即便遭遇诈骗,恐怕也羞于启齿。因此,监管部门要主动及时介入,强化平台责任。这应从两方面着手:一要督促网络相亲平台强化其核查义务,避免在约束用户和追溯责任等方面埋下隐患;二要督促网络相亲平台提供等值服务,通过受理和处置用户举报,严格实施处罚和追偿制度。 韩中锋 来源:中国青年报(责任编辑:刘晓方)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相关阅读:
- 亮剑!“两高”重磅司法解释惩治操纵市场、“老鼠仓” 06-29
- 当心!这两种手段是金融欺诈最常见骗局 01-22
- 致8死3伤!吉林长春一户居民家中燃气泄漏燃爆 01-31
- “一带一路”倡议对世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访斐济国立大学学者 07-09
- "新任证监会主席记者招待会"造谣人员初步查实 02-03
- 学生为第30个教师节制作心形“贺卡” 09-06
- 国家邮政局:要求邮件快件运输车辆驾驶员佩戴口罩 06-03
- 新华网评:该罚的一定要罚,该赏的一定要赏 02-20
- 知产犯罪呈现新特点 通过互联网侵犯著作权成最主要手段 07-28
- 四"借"四"还"救命钱 "监守自盗"为哪般 09-24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