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青报]对“网红玩具”须加强安全风险监测
带有磁性的巴克球、果冻一样的水晶泥、可以发光的气球……这些近年来兴起的“网红”玩具,很可能成为伤害儿童的“利器”。据《光明日报》报道,在刚刚过去的暑期里,广东、湖北、新疆等地多名儿童因误吞巴克球而导致肠胃受到伤害,甚至需要进行手术。 产品的质量安全是最基本的法律属性,《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均明确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就此而言,很多“劣迹斑斑”的“网红儿童玩具”并不具备安全属性,也并不具备在市场上生存的资格。 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有风险监测评估制度,鉴于儿童玩具监管的重要性,也有必要参照食品安全监管建立相应的风险监测评估制度。儿童玩具行业协会、消保组织等部门或单位应该成立组织,积极开展儿童玩具风险监测评估制度,通过收集分析投诉举报、抽检、执法办案以及企业生产等信息,找准儿童玩具市场中的质量安全问题,藉此及时发布风险提示,发展完善相关质量标准,强化监管措施。 对安全问题多发的儿童玩具,应该依托风险监测评估结果区分两种主要情况对症下药——对于尚有“药”可医也即通过改良工艺、更换原材料、改变游戏规则并完善标准、加强质量管理和包装标签管理,能够有效排除安全隐患的,就采取严格规范策略,符合规范要求的,允许市场生存,并全面落实玩具分级机制,监督经营者履行安全风险真实说明和明确警示制度。缺少质量安全要件、达不到规范标准的,不允许生产流通。对于产品本身存有无“药”可医的“先天缺陷”直接将其拉入黑名单,列为市场违禁商品。 玩具风险监测评估责任单位应该建立“儿童玩具”或“网红玩具”黑名单制度,并对黑名单实施动态管理,根据玩具安全风险的变化情况及时添加或剔除黑名单信息,以确保黑名单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有了黑名单,消费者对问题玩具或者玩具的风险隐患能够一目了然,心中有数。这也会倒逼生产经营者增强自律意识,增强履行质量安全第一责任的自觉。相关电商平台、市场平台、监管部门也能依托黑名单有的放矢地开展核查或检查,筑牢玩具安全的防线。(责任编辑:刘晓方)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 上一篇:网络公共信任受损,如何追责
- 下一篇:[北青报]“演离婚”式短视频当休矣
相关阅读:
- 中国青年报:“广场舞现象”折射的危机 12-30
- 频发少女失联案 须警惕的社会现实 08-30
- 评论:平遥假陈醋涉嫌多重价格违法 10-10
- 评论:“大老虎”入笼,“你懂的”落定 07-30
- 中国诗词大会的规则争议 02-20
- 大妈砸车与规则意识 01-15
- [北京青年报]“公共资源就该救我”为何让人不安 08-26
- 支付网络,自主才有安全 03-31
- 猪饲料变身“保健品”是怎样的荒诞剧 12-22
- 时评:食品冒充神药“忽悠病”得狠治 12-11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