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部门发文明确防卫过当认定标准,释放了什么信号?
新华社北京9月3日电(记者高洁)不论是2017年的山东聊城于欢案,还是2018年昆山“龙哥”被反杀案等涉正当防卫案件,近几年备受舆论关注。 3日上午,最高法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坚持问题导向,从总体要求、具体适用和工作要求三大方面,用二十二个条文,对依法准确适用正当防卫制度作出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规定。 发布会上,至少传递出三个明确的信号。 信号一:执法者要吃透相关法律精神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姜启波在发布会上提到,执法者要吃透相关法律精神。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是与不法行为作斗争的重要法律武器。1997年刑法修订对第二十条正当防卫制度作了重大调整,放宽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增设特殊防卫制度。1997年刑法施行以来,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依照修改后刑法的规定,依法正确、妥善处理了一大批相关案件,总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但是,有的案件对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也存在把握过严甚至严重失当等问题。 记者调查发现,实际上,涉及“正当防卫”的案件曾多次出现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报告中提到,“让维护法律和公共利益的行为受到鼓励,让见义勇为者敢为,以公正裁判树立行为规则,引领社会风尚”。正当防卫,关乎民众朴素的公平正义观。如何让司法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这就需要执法机关勇于担当、严格公正司法。 姜启波提到,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正当防卫的法律规定和立法精神,对于符合正当防卫成立条件的,坚决依法认定。与正当防卫相比,防卫过当只是突破了限度条件,即“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为统一法律适用,《指导意见》第十一条至第十三条明确:认定防卫过当应当同时具备“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和“造成重大损害”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判断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要立足防卫人防卫时所处情境,结合社会公众的一般认知作出判断;“造成重大损害”是指造成不法侵害人重伤、死亡。造成轻伤及以下损害的,不属于重大损害。 信号二:当“人死为大”的观念碰到法治精神,“和稀泥”式处理方式是错误的 姜启波在发布会上提到,切实矫正“谁能闹谁有理”“谁死伤谁有理”的错误倾向,坚决捍卫“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治精神。 记者观察到,长期以来,一些案件存在“人死为大”“谁能闹谁有理”“谁受伤谁有理”等导向干扰执法者判断的情况,而发布会上传递明确传递出涉及正当防卫,公正的裁判应向“和稀泥”说不的信号! 姜启波提到,正当防卫与相互斗殴都可能造成对方的损害,在外观上具有相似性,容易混淆。实践中,个别案件存在“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的现象,只要造成对方轻伤以上后果的就各自按犯罪处理,模糊了“正”与“不正”之间的界限,应当加以纠正。《指导意见》第九条要求坚持主客观相统一原则,进行综合判断,准确把握行为人的主观意图和行为性质,准确认定相关行为究竟是正当防卫还是相互斗殴。 信号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相关阅读:
- 《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将于7月1日起施行 06-24
- 北京顺义区:与人社局签订合作协议向违法雇用童工说"不" 04-11
- 陈林代表:维护民警执法安全就是维护国家法治尊严 05-27
- 风物长宜放眼量——从强国兴衰规律看我国面临的外部挑战 09-11
- 检察机关已介入西安"11·13"致10死特大交通事故 11-16
- 中央纪委公开曝光六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 04-30
- 北京市发布2019年度"扫黄打非"十大案件 02-26
- 民政部群众来访接待场所即日起暂时关闭 01-30
- 32分钟完成虚假整改,贵州这名副县长被处分! 07-24
- 中阿博览会为深化双方务实合作发挥积极作用 09-06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