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媒体乱象升级:一再造谣封不死,监管难在哪
今年以来,特别是疫情期间,热点舆情反复上演“反转剧情”,“吃瓜”群众看得津津有味,一些传统媒体人士则自嘲:“且让新闻飞一会儿。” “反转剧情”的背后,是愈演愈烈的自媒体乱象。 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生态、安全可信的网络空间,是亿万网民福祉,尤其事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受经济利益驱动、平台监管不严、治理手段匮乏等影响,自媒体乱象不断,且逐步呈现运营管理机构化、内容创作组织化的特点,各种网络谣言犹如病毒,不断变异,其手段与危害都在升级。 1 虚实参半制造“爆点”:伪造嫁接、脑补细节、带节奏评论 今年5月,一家自媒体发文说,牧民反映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的草原被污染多年无人问津,同时配发令人触目惊心的航拍视频和图片。然而,环保部门实际调查结果却与自媒体反映的内容大相径庭,原来自媒体的视频是经过特殊处理的。 “这是当前一种典型的造谣方式。”江苏省公安厅网安总队监控支队有关负责人说,从造谣的内容来看,以往的谣言大都是一段文字,现在升级了,不仅有文字,还有图片、视频来“佐证”。不过这些图片、视频大都是嫁接或伪造的。 这位负责人还告诉半月谈记者,今年早些时候,在新冠肺炎疫情初起时,有网民发帖称,3具尸体躺在武汉红十字会医院内一上午无人问津,也配发了现场视频。然而,调查证实,视频是很早以前的视频,反映的事件与疫情毫无关联,捏造者对视频进行了重新配音。 “脑补”是当前网络谣言的另一个惯用伎俩。江苏省公安厅网安总队有关负责人介绍,这类网络谣言多以热点新闻事实为文章主干,然后杜撰各种细节进行渲染,文章虚实参半,比之以往的纯粹捏造,让人更加难辨真假。 今年2月,原南京医学院“3·24”强奸杀人案告破引起关注。案件告破第二天,南京公安尚未披露破案详情时,一篇“脑补”式“报道”却率先在朋友圈、微信群流传开来,点击量迅速突破10万+。 “报道”详细披露了案件侦破经过,称受害者的师兄通过关系搞到遗留在受害者体内的嫌疑人精液DNA样本,分发给群里的各位学长学妹,然后借疫情检测之机各种比对,最终比对上嫌疑人舅舅,继而又通过Y染色体找到嫌疑人。 “报道”有鼻子有眼,各种细节让人不由得不信。可是,经南京公安核实,这是一篇地地道道的虚假报道。文中嫌疑人姓氏、年龄都对,破案也的确是依赖Y染色体基因图谱技术,但其他破案细节都是杜撰的,既不是受害人师兄的功劳,也不是从舅舅找到嫌疑人,而是南京公安28年盯案不放、不破不休的结果。事后,南京警方召集媒体紧急辟谣,可仍有不少民众半信半疑,甚至说警方在抢功。 “带节奏”的评论,也是一种升级的造谣方式。这类网评紧跟热点,听起来义正辞严,然而其引用的事实、数据并不真实,而是根据制造噱头的需要,故意歪曲事实,将读者观点带偏。 最近发生在南京的“寒门大学生偷外卖”的反转舆情,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最初,警方通过多家媒体发布信息,交代了当事人是某公司职员,说明了偷外卖是因为自己的外卖被偷,起了报复之心。然而,一些自媒体的评论,抓住“考研大学生”“家中其他3姐妹辍学”的细节大做文章,最终演绎成“寒门大学生因饥饿偷外卖被刑拘”,将一个普通刑案硬生生推上热搜。 2 管不了,也管不好?经济与政治交织危害大 “管不了,也管不好。”江苏苏南地区一位网信办负责人说,基层网信办对自媒体几乎没什么管理手段,遇不实报道,很难属地管理,大都需要层层上报请求上级处理,上报和反馈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谣言传播速度。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相关阅读:
- 国办印发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 01-18
- 全国首例“图解电影”案宣判 涉案图片集不属于合理引用 08-08
- 反对议案遭搁置!美国对巴林军售获“绿灯” 11-18
- 击楫中流正当时——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进纪实 01-17
- 重庆潼南8名落水小学生全部打捞出水 均已无生命体征 06-22
- 破解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 既要“硬态度”也要“硬技术” 12-23
- 外交部:拿所谓人权问题服务于一己政治目的不道德 12-12
- 云南聚焦九大高原湖泊治理 立行立改护九湖 09-21
- 湖南一幼儿园回应幼师被指殴打学生:涉事老师已停职 04-08
- 我国将建立实施快递行业失信主体“黑名单”制度 07-10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