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人出庭应诉有助提升行政执法水平
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的根本意义不是要求负责人形式主义地出庭作秀,而在于促使行政机关积极应对行政诉讼,认真对待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和诉求。 6月23日,最高法发布了《关于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若干问题的规定》,根据该规定,对于行政机关作为被告的案件,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依法应当在第一审、第二审、再审等诉讼程序中出庭参加诉讼,行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务。人民法院可以通过适当形式将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情况向社会公开。可以定期将辖区内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向同级人民政府通报(6月23日新华网)。 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是2014年11月1日修订的行政诉讼法的重大突破。根据该法第3条规定,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如今,将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予以细化,能够促进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形成常态,并切实提升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水平。 之前,“民告官不见官”现象司空见惯。有统计显示,全国发生的行政诉讼案件中,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比例非常低。这不仅有可能影响法律尊严和司法权威,更有可能加剧原被告之间的对立冲突。而且,行政机关负责人不出庭应诉,其也不可能全面了解工作短板,进而转变作风,补足漏洞,有效推动依法行政。 要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作为正职或副职负责人,其往往主抓行政机关所行使的相应职能。日常工作中,该负责人可能对分管部门所行使的职权,作出的行政许可或行政处罚予以把关审核。那么,作为该领域的负责人,在面临“民告官”时,其自然有义务出庭应诉,全面了解行政相对人的诉求、了解分管领域的工作短板或不足,进而更好地依法行政。 而且,在“民告官”案件中,部分行政相对人情绪激动,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抵触情绪较大,甚至怀疑行政机关刻意刁难自己。如果在“民告官”诉讼中,行政机关依然指派普通工作人员或者专职律师出庭应诉,根本看不到“官”的话,会让人产生行政机关漠视、糊弄原告的合理怀疑。而负责人出庭应诉,则会让原告看到行政机关重视其诉求,真正解决纠纷的诚意,进而消除对立情绪,促进“官民和谐”。 当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的根本意义不是要求负责人形式主义地出庭作秀,而在于促使行政机关积极应对行政诉讼,认真对待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和诉求。故行政机关有必要切实提升负责人的法律意识和应诉能力,既解决负责人不敢出庭、不会出庭问题,也解决其出庭后不敢说、不会说的问题。进而让出庭应诉成为发现问题、发现短板的机会,推动严格规范文明执法,促进政府部门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责任编辑:刘晓方)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相关阅读:
- 为辖区无证摊贩开绿灯 这场街角巷落的微贪腐案尘埃落定 07-07
- 侵华日军“513”部队首被发现 日本老兵:主做细菌研究 06-03
- 阳泉市检察院对假酒销售商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12-23
- 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03-08
- 宠物殡葬行业问题多 宠物墓地回避是否有资质问题 04-13
- 步长董事长女儿花巨资上斯坦福?董秘:以公告为准 05-03
- 天津市场监管部门针对权健涉嫌虚假宣传进行立案调查 12-29
- 香港各大政团社团一致谴责激进示威者围堵香港中联办暴行 07-22
- 把认罪认罚从宽作为“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抓紧抓实 05-30
- 江西广播电视台原副台长张晓建被开除党籍 04-16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