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科教 >

航天日,看中国五十年璀璨“星”光(2)

2020-04-24 09:42来源:科技日报浏览:手机版

  1971年3月3日,我国成功发射“实践一号”卫星,这是我国“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的首发星,它的主要任务是考验太阳电池、镉镍电池、辐射式主动热控制系统和遥测系统的长期工作可靠性。在轨运行期间,它还对空间物理环境进行了探测。
  “实践一号”卫星在空间科学和空间技术方面均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它开展的高空磁场、宇宙射线和外热流等空间物理环境参数测量,让我国第一次直接探测到宇宙空间环境。在长达8年的在轨运行期间,“实践一号”卫星进行的硅太阳能电池供电系统、主动式无源热控制系统等长寿命卫星技术试验,为我国设计和制造长寿命卫星提供了宝贵经验。
  大多数卫星发射入轨后只需在太空工作,不需要返回地面,返回式卫星却是例外。早期由于技术限制,要利用底片才能拍摄高清晰度的照片,必须让卫星带同底片或者用回收筒将底片送回地面进行分析,因此各航天大国在军事侦察及国土普查中均需利用返回式卫星。后来数据传输技术逐渐成熟,可以从卫星上直接传送影像数据到地面,返回式卫星的用途也演变成开展空间试验,并回收试验品。
  庞之浩介绍说,我国的返回式卫星研制工作始于1966年。在攻克卫星姿态控制、再入防热、回收等技术难点后,我国于1975年11月26日发射首颗返回式卫星。卫星正常运行后,按预定计划于12月2日成功返回地面。它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在宇航技术的研究上取得新的突破。
  “东方红一号”发射后不久,我国通信部门就表达了对通信卫星的迫切需求,希望改变我国通信技术落后的状况。1970年6月,五院组织队伍开始了通信卫星新技术的研究。经过几年探索,我国确定选用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方案。
  1984年4月8日, 搭载2台C频段转发器的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成功发射,迈出了中国通信卫星的第一步,开始了用我国自主研发通信卫星进行电视广播信号传输的历史。此后我国又发射多颗采用“东方红二号”小容量自旋稳定平台的通信卫星,大大改变了当时我国边远地区收视难、通信难的状况。
  范含林表示,这些卫星的研制与发射,实现了我国相关类型卫星从无到有的跨越。
  全面发展,卫星应用百花齐放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卫星发展从技术试验转向工程应用阶段。
  几年间,五院研制的“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东方红二号”甲实用通信卫星相继成功发射,实现了我国卫星应用领域拓展和实用化水平跃升的开门红;“资源一号”卫星开启了传输型遥感卫星的新时代;“实践四号”卫星正式拉开了我国以小卫星平台开展空间科学试验的序幕。
  随着我国卫星通信事业迅速发展,基于“东方红二号”平台的通信卫星已不能满足需要。1986年,我国正式启动第二代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的研制工作。庞之浩介绍,1997年5月12日,“东方红三号”卫星成功发射,它装载了24台C频段转发器,采用了许多当时的前沿技术,使中国通信卫星水平一下跨越了20年。该卫星不仅解决了国民经济发展对卫星通信服务的迫切需求,树立起当时我国卫星水平的标杆,还带动了“天链”等多型通信卫星的蓬勃发展。
  至1999年,我国不仅在科学实验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等应用卫星领域迈向全面应用,还成功发射并回收了“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若干重要的卫星技术领域达到较高水平,为我国空间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奠定了基础。
  进入21世纪,我国载人航天、北斗、探月等重大工程相继实施,范含林认为,中国卫星技术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