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救助平台员工斗殴 “筹人”为何眼红
近期,有网络视频曝光,救助平台水滴筹和轻松筹工作人员在石家庄一家医院发生肢体冲突。涉事双方均已发布了声明。轻松筹在声明中提到,因水滴筹扫楼被举报,对方怀疑是轻松筹所为,故实施报复。水滴筹表示,近期,轻松筹团队内部以水滴筹为假想敌,开展挑衅、骚扰和破坏,致使线下连续发生数起双方纠纷和冲突事件。 双方各执一词,警方已经介入调查。无论如何,作为在公众心目中有着一定认知度的救助平台,水滴筹和轻松筹之间的冲突,都是对其社会声誉的损伤。冲突的地点是在一家医院,而冲突双方是以“善”为名的救助平台,在人们视线中留下了有辱斯文的尴尬。 与公众的常见理解不同,尽管水滴筹、轻松筹等救助平台与公益慈善事业有着紧密联系,但其本身并不属于法律界定的慈善公益组织。作为互联网企业,他们一方面为用户提供众筹和互助服务,一方面也有着与生俱来的营利动机。例如,商业保险业务就是此类互联网救助平台的重要盈利点。 既通过公益性的众筹互助获得美誉,又在平台上销售保险实现利润增长,平台的复杂属性令人无所适从。有人质疑,众筹服务只是平台“引流”的方式,其参与公益活动“动机不纯”。无论如何,大病众筹缓解了许多患者家庭的经济困难,帮助他们筹集到治疗所需的巨额资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生命。 然而,与商业机构激烈的竞争性,甚至对存量市场的零和竞争不同,公益慈善事业与人为善的理念,决定了其竞争理应是增量的,是互相体谅和宽容的。争抢救助对象,不是公益活动的应有景象。何况,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并不充分,尚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没有得到及时救助。在现有的盘子里锱铢必较,实在不是心怀慈悲观念的公益人所应有的格局。 从根本上说,实现公益活动与商业活动的隔离,才能铲除恶性竞争的土壤,让救助平台之间实现共赢。尽管商业资本让救助平台取得快速发展,但在追逐利益的道路上,公益活动难免违背初心。 公益活动之间可以存在竞争,但竞争的“标的物”不应是金钱,而是从事公益带来的精神回报和荣誉感。无可否认,现代慈善事业离不开大企业、大企业家的支持和参与,网络救助平台的背后也有人们耳熟能详的知名企业的身影,可是,企业不能把商业战场延伸到慈善,不能把商战的逻辑生硬地嫁接到慈善活动中。一些成功企业家转型为慈善家以后,他们应当学会割舍,将慈善作为结果和目的,而不是手段和过程。 互联网救助平台屡次发生的争议性事件提醒人们,网络互助模式要实现长远发展,必须建立更有公信力的组织架构。企业从事公益活动的部分必须与其商业部门实现隔离,否则,公益活动很可能沦为营销的幌子。由于互助平台本身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慈善机构,却掌管社会互助资金的分配,因此理应建立更完善的监督监管机制,防止善款被滥用、善意被透支。 中国文化历来有大难之时互帮互助的传统,慈善法也为公民互助筹款畅通了法律通道。互联网救助平台和互助模式的建立与发展,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也是遇到困难的人们寻求帮助的捷径。对于互助平台的意义,不容全盘否定。在未来的发展中,互助平台要进一步明确角色和使命,把善意的目光放得更远,而不是在恶性竞争中互相消耗。(责任编辑:刘晓方)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相关阅读:
- 破除“中国式求人”需让法律成为共同信仰 01-22
- 让工匠精神成为人人向往的精神追求 05-03
- 评论:超市抽奖奖宝马,有钱就能任性? 12-26
- 谨防权力型房托干扰新型城镇化 07-23
- 中教评论:“弃北大读技校”点赞之余当深思 11-19
- 别让单独两孩办证变成“瞎折腾” 10-24
- 多地“零首付”购房推陈出新 专家:暗藏巨大法律风险 06-04
- [光明日报]孩子在危险运动中更应得到最大保护 12-06
- 检察日报:黄某嫖娼事件中的大众狂欢 06-04
- 中青报:保护举报者就是保护反腐锐气 09-05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