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媒体报道 >

预付消费竟成不法商家“吸金利器”(2)

2020-04-07 09:23来源:经济参考报浏览:手机版

  上海市长宁区法院此前发布的《2015—2018年涉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纠纷案件司法审判白皮书》显示,2015年至2018年,其受理涉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纠纷案件数量分别为2015年175件、2016年59件、2017年58件和2018年315件,呈现集中爆发态势。报告称,究其原因,与预付消费卡经营公司突然关闭停业无法提供正常服务、消费者集中维权密切相关。
  预付卡领域乱象丛生
  成为不法商家吸金利器
  近年来预付消费卡的起充金额、续费规模都在不断攀升,业内估计,全国预付式消费的资金总规模应该是“天量级”。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健身、美容美发、早教等预付卡起充金额往往以万元计,而且设置了类似“卡内余额少于多少就不能再享受折扣必须续费”“卡片升级需要再多续费才能享受原有折扣”等不成文的规定,提高了充值门槛。
  不少消费者反映,很多商家设置的霸王条款使得“办卡容易退卡近乎无门”“交钱容易退钱难于登天”。
  消费者曹女士对记者说,她此前在自家小区地下车库的洗车行办了一张洗车卡,预存1000元,但洗了没几次就被洗车行告知卡片即将到期,如果想继续使用余额就需要再存入1000元重新激活卡片。“我之前还有好几百没花完,就又让我再充钱,太不合理了。”她说。
  业内指出,不少商家急于扩张规模需要资金开店,还有的商家甚至以预付款为借口进行欺诈,或是吸收大量资金再以民间借贷等方式赚取利润,并不具备发放预付凭证的资质。在此背景下,“预付卡”俨然沦为部分不法商家“吸金”工具。近些年,预付式消费领域的恶意诈骗行为屡次出现。
  中消协投诉部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一些经营者利用低价折扣、特别优惠诱导消费者支付高额预付款,消费者未带足够费用,经营者甚至主动跟随上门取钱。其后在不事先告知消费者的情况下突然关门停业、失联跑路,这些人中有的是因为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深陷财务危机,有的则是故设圈套、蓄意骗取消费者钱财。
  近年来,预付式消费领域除原有问题外,租房贷、装修贷、美容贷、培训贷等“套路贷”,成为预付式消费的新变种,无形中放大了资金风险。
  “我之前在一家亲子游泳中心报了体验课程,本来觉得挺好的,但被告知买课最少48课时起,算下来要交近15000元,我表示一下子交的钱太多了,对方就开始极力推荐它和一家互联网金融平台合作推出的分期贷款产品。”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李先生表示。
  据中消协介绍,总体而言,当前预付式消费呈现隐蔽性、恶劣性、群体性三大新特点。所谓“隐蔽性”,是指预付费与金融信贷捆绑。2018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显示,预付式消费与金融信贷捆绑叠加侵害消费者权益成为2018年消费者投诉的新特点。在装修房屋、美容整形、教育培训等消费领域,一些经营者在宣传时,有意淡化贷款的压力,甚至以无息贷款作为吸引。消费者通过经营者推荐的金融机构贷款、预付高额费用后,往往难以察觉相关风险,直到商家不履行承诺、服务缩水、甚至关门跑路时,才发现金融信贷条约中含有各种高额违约条款,消费者对服务不满或者享受不到服务时,仍需继续偿还金融贷款,造成消费者维权困难,权益受损。
  维权难度大成本高
  甚至赢了官司却拿不回钱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部分权益受损的消费者往往最终选择通过诉讼的方式来解决纠纷,但是由于预付卡消费普遍存在手续不规范等问题,致使维权之路困难重重。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