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媒体报道 >

食用野生动物给人们带来巨大健康风险 坚决向滥食野味说“不”!(2)

2020-02-24 09:51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浏览:手机版

  腾讯“企鹅爱地球”团队的安全专家赵锐锋,至今仍对一幕印象深刻:一批蜷缩成一团的穿山甲(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堆在一起,像小山一样。“难以想象,不法分子要用多长时间,才能搜集这么多穿山甲。”
  两年前,湖南省森林公安机关破获了一起特大跨国互联网贩卖濒危野生动物案件,查获非法交易的穿山甲5万余只。在这起案件中,赵锐锋和同事通过分析用户举报信息后上报的线索起到了很大作用。
  2018年,一些微信用户通过公众号“企鹅爱地球”的举报平台,举报有人贩卖穿山甲,并提供了活体、冻体照片。赵锐锋和同事经过梳理分析,初步确定存在一个从国外走私穿山甲、在国内进行非法交易的团伙,并将线索报送给公安机关。
  尽管中国政府不断加大打击力度,但一些食客不断给出的高价,让不法分子选择铤而走险。据介绍,一只5公斤重的穿山甲,从国外走私进入中国的价格约为700元/公斤;经过两次转手,价格就变成了4400元/公斤;到了餐桌上,价格可能高达2.2万元。
  为了卖更高的价钱,不法分子会给穿山甲增重。通过注射面粉、涂料、水泥、石灰水,甚至镇静剂、兴奋剂和防腐剂等,一只5公斤重的穿山甲能增重20%以上。增重后的穿山甲最多可存活3到4天,但内脏早已腐烂。赵锐锋说,对动物来说,这极其残忍。对食客来说,这些增重野味非但没有“大补”功效,还容易引发中毒。
  野味真的“大补”吗?其实并非如此。从现代营养学观点看,野生动物和人工饲养的动物没有明显区别,没有发现野生动物含有任何其它动物性食品不能取代的东西。在南方某省生活的张成告诉记者,人们过去生活水平不高,有的边远地区的人以打猎为生,吃野味是为了生存,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现在生活好了,完全没必要再吃野味果腹。
  “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土里钻的,一些人什么稀有吃什么,这种陋习在中西方都存在。”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法研究中心主任杨朝霞对记者说,当前中国正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一些人身上存在的“猎奇”“炫耀”“野味滋补”等畸形消费观很不可取。
  从公共卫生安全角度来说,吃野味会带来巨大的健康隐患。科学研究表明,近些年来世界多地出现的新发传染病都和动物有关。一些野生动物宿主含有各种病毒,仅蝙蝠身上就宿生有1000多种病毒。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系主任章晓联撰文指出,吃野生动物无异于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干扰了物种间经过上百万年进化而达成的自然和谐关系,容易导致动物易感的病毒传播上身,引发人类新发传染病。
  “形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敬畏自然的饮食习惯”
  疫情之下,中国提出将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并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现行法律,坚决取缔和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贸易,坚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从源头上控制重大公共卫生风险。
  不法分子乱捕滥猎、一些人滥食野味,一个重要的法律原因是:并不是所有的野生动物都是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保护对象。数据显示,中国自然分布的脊椎野生动物达7300余种,已定名昆虫达11万—13万种,而依法受保护的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三有”动物只有约2000种。
  “大量野生动物不在保护管理范围之内,包括绝大多数的蝙蝠、鼠类、鸦类等传播疫病高风险物种,滥食这些野味成为传播、扩散疫病的一大隐患。”杨朝霞说。
  杨朝霞建议,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要树立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立法理念,扩大调整范围,将有科学证据证明、可能携带传染病病毒的野生动物纳入其中,并将禁食制度适用范围扩大至“三有”动物等法律保护的野生动物。对于人工繁育技术成熟且依法进行繁育生产的野生动物,不应全部禁食,建立可以食用的“白名单”,并有效发挥检疫制度的作用。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