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防控要科学有序而非盲目“一律”
疫情防控到了最关键的时候,随着各地陆续复工复产,强化社区防控网格化管理,做好春节后返程疫情防控工作非常重要。在近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针对当下社区防控中存在的问题,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司长陈越良坦言,目前有些地方确实存在社区防控人手不足、防控物资短缺、防控条件简陋、防控措施不严、防控手段滞后等问题,必须加快补齐短板。 返工复工潮来临后,城市社区的防控压力势必加大,目前全国已有多个城市开始实施小区封闭管理。但是,小区封闭管理,并不意味着限制人口流动这么简单,越是采取“非常”措施,越需要相应的外部保障和服务的跟进。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按照科学有序防控的要求,把相关举措做实做严,也要严防过度、过头的做法。北京市在布置社区防控任务时就指出,“相关措施既要严格执行又要防止过度”。 比如,当下最引人关注的一个现象就是,外地租户到底能不能进小区?此前,多个城市都传出,外地租户一律不能进小区,必须予以劝返。这种“一刀切”针对外来人口的管制措施,显然有过头之虞。要知道,外来人口并不天然意味着风险高,如一些无疫情高发区域和人群接触史的人群,就不应该予以先入为主的“排斥”。即便是来自疫情重点区域的人群,在无症状的情况下,要求回小区后做好自我隔离,也能够把传播风险降到最低。因此,“一刀切”限制外来人口、车辆,以户籍或是租户还是业主的标准来区别对待外来人口,看似“硬核”,其实并不符合科学防疫的要求,也在徒增社会压力,制造更多不便。都说要隔离的是病毒,而不是人心,这种粗暴做法可能恰恰相反。 小区封闭管理是不是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民政部明确提出,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像一些非重点疫情区域的城市,是否要全市统一实施小区封闭管理,就值得科学拿捏,切勿跟风采取“最严”举措。要知道,封闭式管理本身要消耗更多的防控精力和成本,与其缺乏针对性的“全封闭”管理,不如根据疫情病例的分布,实施区域化的精准施策,将更多防控精力用于重点区域,增加防控的有效性。 另外,民政部也要求,实行小区、村庄封闭管理的同时,也要把居民的需求考虑得更周到一些,把工作做得更细致一点,既要保障社区防控到位,又要保障居民生产生活持续的有序运转。比如,快递员能否进小区,就成为争议话题。一些地区一律严禁快递员进小区,看似最大限度减少了外来人员进小区,但也要考虑,由此对快递效率的影响,以及一些独居老人的不便。而从科学防疫的角度看,小区业主自行外出拿快递本身所可能增加的交叉感染风险,也远比快递员上门“无接触”送达的风险要大。更何况,一些小区设有智能快递箱,就更能减少这方面的风险。因此,对快递员能否进小区,还是应该在充分尊重防控专业意见,兼顾实际需求和做好相关防控规范的基础上予以理性对待,想当然的“一律不准”并非科学理性之道。 在保障居民正常的生活秩序之外,随着社区防控升级,时间不断延长,对特殊状态下居民可能出现的心理变化也应有及时关注。一些家庭有亲人被集中隔离,甚至遭遇失去亲人的悲痛,要给出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并提供必要的人道救助。例如,青岛发动心理咨询专家、社会工作者等志愿者,为社区居家隔离人员和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这种做法值得推广。 疫情防控拐点还未到来,对疫情保持必要的紧张,严格绷紧防控之弦,不容任何松懈。但是,避免防范过度、用力过猛同样重要,它既是减少疫情造成的社会损失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避免社会恐慌,增加防控效力的内在要求。而其衡量标准只有两个——是否依法依规,是否符合科学,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最严”“一律”。(责任编辑:刘晓方)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 上一篇:医院领导拒戴口罩,忘了“口罩文明”常识?
- 下一篇:关停三无口罩企业,不给防控添乱
相关阅读:
- 破除“中国式求人”需让法律成为共同信仰 01-22
- 多地“零首付”购房推陈出新 专家:暗藏巨大法律风险 06-04
- 中教评论:“弃北大读技校”点赞之余当深思 11-19
- [光明日报]孩子在危险运动中更应得到最大保护 12-06
- 谨防权力型房托干扰新型城镇化 07-23
- 评论:超市抽奖奖宝马,有钱就能任性? 12-26
- 检察日报:黄某嫖娼事件中的大众狂欢 06-04
- 让工匠精神成为人人向往的精神追求 05-03
- 别让单独两孩办证变成“瞎折腾” 10-24
- 中青报:保护举报者就是保护反腐锐气 09-05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