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媒体报道 >

三年“野蛮生长” 研学旅行亟须典型化标杆指引(2)

2019-11-26 13:43来源:中国青年报浏览:手机版

  标准缺失导致野蛮生长
  中国旅游研究院战略所所长吴普说:“目前,解决研学旅行产品‘游’大于‘学’的问题,是共识。但怎么解决?没有方案。假期中家长带孩子旅行的比例非常高,家长对研学旅行产品的需求很大。学校也有开展研学旅行的意愿,可怎么干?没政策。现在缺乏正向评价来引导,制定研学旅行的量化考核标准变得很重要。”
  “旅行也是教育的有效方式。开展研学旅行时,我们不能谈游色变。”吴若山提醒,研学旅行是教育与旅游的跨界融合,它既不是将学生搬到旅行中去,也不是将课堂搬到校外。如何把握“研学”与“旅行”的度,需要有关主管部门与研究学者摆脱一孔之见,以广阔的视野来审视这一新生事物。如果在研学旅行中一味挤压旅行的时间与份额,那么研学旅行就丧失了走出课堂的初衷,背离了政策的本意。
  已经成功运营了69期研学旅行的从业者、亲子猫(北京)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魏巴德表示,从业界角度看,当前研学旅行处于初级阶段,冷热不均、良莠不齐。“体制内冷、体制外热;教育冷、文旅热;实践多、理论少。”魏巴德说,“当前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教师准入门槛、安全标准等还不明确,大家都还在摸着石头过河。建议主管部门尽快加强标准建设”。
  清华大学社会学学院副教授何晓斌说:“在中国知网搜索研学旅行的文献,2016年以前只有40篇,3年后已经增长到450多篇,说明研学旅行的热度在这3年里增长很快。如何让学生在旅行中获取知识,需要在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上创新。”
  何晓斌认为,研学旅行对基础教育提了一个前瞻性的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主要是接收,到研究生阶段才要创造新的知识,“在旅游中获得知识,需要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中小学生来说很难。对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表达观点的能力要求也很高。高校有这样的培养模式,对中小学教师要求有点高。”
  树立行业标杆很必要
  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司原二级巡视员蔡家成表示,如果研学旅行只能由学校组织,授权机构参与,就把整个行业限制死了,还是应该多样化。
  吴若山也认为:“研学旅行的公益性原则存在僵化执行,没有配套政策和资金的情况下,僵化强调公益性是和企业的营利性相矛盾的。而且,减免贫困生费用的主体需要明确。”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创新司行业和地方管理处处长宋国建提出,在研学旅行标准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注重企业主体、协(学)会在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的作用。“未来标准化的方向是,企业的团体标准是优秀线,国家标准是及格线,这样才能引导市场向健康方向发展。研学的评价量化体系可以先由行业协会建立自律体系,树立行业标杆。政府制定的标准是红线,用来淘汰不合格的企业”。
  “研学旅行要注重推行典范引领。”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研学旅行委员会会长劳立江建议,可以从各地找典范、从实践企业中找样板、从示范学校中找范例。同时,转型而来的旅行社、教育机构、景区可以围绕研学旅行工作展开交流,从而培养研学导师、开发特色研学课程;各地高校,尤其是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应该加强对研学旅行的研究,为业界和主管部门提供更多参考。(记者 鄢光哲)(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