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法治社会 >

51信用卡被查风波与背后的催收江湖(5)

2019-10-23 13:57来源:新京报浏览:手机版

  “正是由于个人可以隐匿财产,才使催收问题长期存在”,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方颂认为,对于债务人特别是老赖,法律不够完善,执行难,仍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此外,普惠金融这几年的兴起,客观上助推了催收行业的乱象。“比较直接点来说,普惠金融主要服务的是次级的客户,即原本无法被银行服务所覆盖的借款人群。他们的借款金额通常比较小额。但是,我们的司法流程相对比较漫长、滞后,直到现在只有三个城市有互联网法院,其他城市连网络仲裁都没有。一旦出现还款的问题,适合小额的各类软暴力或硬暴力催收现象就出现了。”方颂给出自己的观点。
  “暴力催收”打击必须高强度,“合法催收”界定关键
  北京金诚同达(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彭凯介绍,催收行业在国内由来已久,伴随着金融贷款、民间借贷活动的活跃而兴起,一度呼吁行业“阳光化”但未见效果。早在1995年,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就下发过一个《关于禁止开办“讨债公司”的通知》;2000年,国家经贸委、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又下发过《关于取缔各类讨债公司严厉打击非法讨债活动的通知》。
  彭凯表示,刑法中本身不存在“暴力催收”这一罪名,催收入刑往往也是因为“暴力”引发(包括软暴力),所涉罪名有非法拘禁、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等,也有因催收人员“转单平账”“买卖信息”引发的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罪名。行政层面,近些年看,关于催收的规范,零散地见于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文件,也见于一些自律组织的行业自律公约。而民事层面,则主要涉及“侵权责任”相关,名誉权、生命健康权、人格权等。
  彭凯认为,“暴力催收”打击力度必须高强度,但“合法催收”的界定亦显关键。催收机构是服务于整个金融行业的,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存在。既要“堵”,也要“疏”。而在催收之外,征信建设与失信纳入、法诉手段和措施的便利化提升,也是“疏导”的侧面体现。(记者 黄鑫宇 陈鹏 程维妙 李一凡 张妍頔 李大伟 罗亦丹 张姝欣)(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