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赝品博物馆”藏着多少假人假事?
重庆大学博物馆于10月7日开馆,很快被指出展品中诸多赝品“假得荒唐”。据报道,该博物馆400余件展品的捐献人均为吴应骑,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原副院长。15日博物馆停止开放,目前文物部门已介入调查。 重庆大学博物馆现藏的展品中,不乏“迷你电镀轺车”“现代洋蓝版唐三彩”等硬伤,让笔者这样没有考古学专业知识的人都不禁为之绝倒。但很快就笑不出来了——这样的事情,为何能在一所正规大学中发生? 首先,如果吴应骑自信其捐赠物均为真品,那么学术能力低到这个地步,是如何当上重大人文艺术学院副院长的?如果确如其四川美术学院的前同事们所言,吴应骑在川美并非教授而是行政人员,曾因“假教授卖假画”被免职,重庆大学启用这样一名“学者”任教,是任人唯才还是另有玄机? 其次,如果吴应骑对捐赠物的真伪心知肚明,难道不怕被略懂文物知识的人揭穿?还是以为重庆大学博物馆不会对校外人员开放、并且校内人员不会有反对意见?重庆大学另一位教授确实“不负所望”,宣称“无偿捐献的行为值得歌颂”。 再次,重庆大学是否动用了670万元建造这座“赝品博物馆”?博物馆耗资巨大可以理解,但如果装的都是赝品,似乎说不过去。吴应骑之子身为现任馆长,是否与其父的捐赠有关?是否有担任大学博物馆馆长的资质?重庆大学有关负责人曾表示,“建设双一流高校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学校要有博物馆”,殊不知拥有博物馆的顶尖大学,首先是把学术做到位,有了研究成果和人才队伍,成立博物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此外,根据重庆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官方推文,建馆并非没有经历鉴定流程。2015年12月,重庆大学曾邀请国内14位博物馆建设及文物专家就吴应骑拟捐赠的藏品进行评估。赝品如何通过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学院等机构专家的审视?这是否反映了我国文物鉴定领域的某种现状? 有学者提出,真正的大学应该包括学术性教学、科学与学术型研究以及创造性的文化生活,而博物馆在这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提供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面向公众传播知识等方面。然而我国民间博物馆建设现状却并不乐观,在数量迅速增长的同时,质量却没有跟上,发挥功用更是无从谈起。如何使博物馆成为博物馆,而不是利益交换的工具,需要有关部门确立管理体制,更需要学界的操守良知。 有关部门在调查的时候不妨好好查查,“赝品博物馆”的背后,还有多少假人假事。依笔者之见,重庆大学不如留下这个博物馆的展品,再在门牌加上“赝品”二字,给自己和他人一个警醒。(责任编辑:刘晓方)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相关阅读:
- 谨防权力型房托干扰新型城镇化 07-23
- 中青报:保护举报者就是保护反腐锐气 09-05
- 多地“零首付”购房推陈出新 专家:暗藏巨大法律风险 06-04
- 让工匠精神成为人人向往的精神追求 05-03
- 中教评论:“弃北大读技校”点赞之余当深思 11-19
- 评论:超市抽奖奖宝马,有钱就能任性? 12-26
- 别让单独两孩办证变成“瞎折腾” 10-24
- 破除“中国式求人”需让法律成为共同信仰 01-22
- 检察日报:黄某嫖娼事件中的大众狂欢 06-04
- [光明日报]孩子在危险运动中更应得到最大保护 12-06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