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信息泄露防不胜防 大数据公司爬取简历现象频发(3)
面对这样的解释,不少求职者认为根本站不住脚,“简历中的种种信息已经涉及到公民个人信息事项”。 “这种解释是与实际不符的。”在赵占领看来,如果按照这种说法,完全做脱敏处理,就不会出现把求职者的信息发给其公司相关负责人的情况,所以这种说法肯定是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此外,简历里的一些信息是有其可被知悉的范围的。如用户的教育信息会在一定的范围内被特定的某些人所知悉,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类信息就不是用户隐私。 “关于这种行为是否涉及网络安全法中的公民个人信息事项,首先要明晰隐私和信息的概念。”赵占领分析说,隐私和信息的概念是有重合的,一般来讲,个人信息的概念范围更大一些,用户不想让他人知悉的这部分个人信息是隐私,用户求职时向某些公司发送简历的行为属于隐私范围,但同时也是个人信息。 “未经用户同意将用户的个人信息,甚至是隐私提供给他人,是违反网络安全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的。这两份法律里都涉及对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需要遵循基本规则和程序正确,也就是说你要经过用户的同意。”赵占领说。 对此,郑宁同样认为,“如果用户同意公开,或者经过处理无法识别到用户个人的才可以公开”,因为网络安全法第42条规定,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的个人信息;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但是,经过处理无法识别特定个人且不能复原的除外。 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用户数据处于“裸奔”状态,隐私信息泄露已经成为让人担忧却又束手无策的顽疾。一般存在两种情况,包括从招聘平台内部泄露和第三方数据抓取。 今年1月,界面新闻曾经报道超过2亿求职者简历泄露,曝光时间接近一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前程无忧和58同城可能是简历数据来源,58同城的新闻发言人当时回应称,“简历数据不是从58同城的平台上泄露的”,而是用户将简历设置为公开可见时,被第三方数据抓取。 那么,针对这样的简历大数据公司,求职者能否报警,还是只能忍气吞声? 赵占领认为可以通过两个方法解决:第一,可以向网信部门下的个人信息保护的主管部门举报,如各地的网信办,尤其是大数据公司注册地的网信办。第二,如果涉嫌犯罪的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如果发现很多人都存在信息可能被泄露的情况,可以一起向公安机关报案。这可能涉嫌刑事犯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根据法律规定,求职者可以拨打热线电话12377向当地网信主管部门投诉,请求对网站进行行政处罚,涉嫌犯罪的可以报警。”郑宁说。(赵丽 谢惠续)(责任编辑:刘晓方)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相关阅读:
- 简单地撤销地震局并不明智 03-05
- 面对身边虐童行为 别做幕后推手 09-16
- 中纪委查内鬼 网友:承认衙门无净土反赢得信任 05-22
- 益阳一男子自吹海归“硕士”中央有关系骗走他人20万 04-18
- 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十条措施 10-18
- 日本8月份核心机械订货继续上升 10-11
- 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决定对杨家才立案侦查 09-05
- 工程非法分包层层转包是欠薪主要原因 12-19
- 落寞的保税店:火爆时涌现开店潮 如今瘦身退市 04-25
- 开假银行的“董事长”栽了 12-24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