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媒体报道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保护革命文物 传承红色基因

2019-06-09 12:56来源:人民日报浏览:手机版
  一件打满补丁的旧睡衣,反映出领袖朴实、节俭的崇高风范;一根用过的扁担,展现了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精神;嘉兴的红船,记录着开天辟地的历史时刻;延安的窑洞,彰显着无私无畏的责任担当……无论是平常的日子还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节假日,革命文物像磁石一般吸引着观众走近那段激动人心的岁月。
  穿越时空,革命文物在新时代焕发熠熠光彩。
  革命文物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
  “保护革命文物 传承红色基因”,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500多项革命文物主题宣传活动、700多项文物惠民服务项目在全国展开,这也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首次围绕革命文物推出主题活动。
  摸清家底,是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第一步。我国保存和遗留了丰富多样的革命文物资源,经过文物普查,相关数据显示,全国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近3.5万处,可移动革命文物藏品100万余件(套),全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近900家。
  一系列政策和规划,密集出台。2018年7月,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对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2018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完善革命文物保护传承体系,保护好革命文物,传承好红色基因;加强国务院文物部门职能,提升革命文物的管理能力。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实践,在全国深入展开。国家文物局编制《长征文化线路保护总体规划》、发布《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导则》等,举办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研修班;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举办了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制定了《新时代军史场馆体系建设规划》;一批革命文物被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说,作为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革命文物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力量源泉。
  建设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将保护利用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结合
  历经5年维修,投入文物保护经费2.09亿元,陕西延安鲁艺旧址于6月面向观众开放。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说,近年来,延安高度重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编制了《延安革命旧址群保护利用总体规划》,根据革命旧址的历史价值、时间节点等因素,确定了陕甘边根据地建设旧址群、中共中央所在地旧址群等6个主题片区革命旧址,对267处进行维修保护,将革命纪念地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延安革命旧址的整体保护,成为革命文物集中成片保护的示范。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印发《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提出中央财政文物保护专项资金适当向革命老区倾斜,将省级以下革命文物类文保单位纳入支持范围。中宣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发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确定了15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涉及20个省份的110个市、645个县。建设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加强革命文物的资源整合和整体保护,助力革命老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成为近年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创新举措。
  更好地继承革命文化,规划是方针、机制是保障。各地纷纷制定地方规划、增加财政投入。安徽、河北、吉林、宁夏、海南等12个省份出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意见,福建、安徽、江西、重庆、贵州、新疆6个省级文物部门增设革命文物处,广东省5年安排15亿元、安徽省首次设立2亿元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保护专项资金。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多种途径,还在持续探索。媒体的介入、社会力量的参与,让革命文物宣传传播成为亮点,更多人加入到革命文物保护中。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