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媒体报道 >

五一起北京20家医院急诊“分级”就诊 优先处理重病患

2019-04-22 13:29来源:北京青年报浏览:手机版
  五一起20家医院急诊“分级”就诊
  将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分级 非急症者等候时间将延长 力求解决“急诊不急”问题
  门诊挂不上号,去急诊看;不知道看哪个科,去急诊;白天没时间看病,晚上去急诊看……今后,这些非紧急情况去急诊,可能不那么“划算”了。为了将有限的急救资源更好地用于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北京将提高急诊的“准入门槛”。5月1日起,北京20家设有急诊的市属医院将启动“急诊分级”就诊工作。就诊前先分级,改变以往“先来后到”的就诊顺序,按照病情的严重程度,分级候诊。
  年均超200万人次
  “急诊不急”问题普遍
  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场所,承担着24小时不间断的紧急医疗救治任务。近几年,大医院急诊量逐年增长。北京市医管局统计的一组数据显示,在市属20家开设急诊的医院中,2012-2013年急诊量为年均200万人次,2014-2015年为年均210万人次,2016-2018年达到了年均235万人次。增长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的非急诊患者占用了急诊资源,造成急诊就医人数攀升、环境拥挤。
  “每一个前往急诊的患者,都希望自己第一时间得到救治,也因此导致出现很多‘急诊不急’的状况。”对于急诊资源被占用,有急诊科医生这样向北青报记者描述:急诊就像高速路上的应急车道,被抢时间的私家车占用,当真的出现紧急状况时,这条生命之路可能已经被堵死。
  为了能让有限的急诊资源更好地用于抢救危重患者,本市将提高急诊的“准入门槛”。日前,北京市医管局印发了《市属医院开展急诊预检分诊分级就诊工作的通知》,5月1日起,本市20家提供急诊服务的市属医院,将统一实施“急诊分级”。
  就诊前先“分级”
  非急症患者等候时间长
  如何“分级就诊”呢?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在急诊入口的显著位置,将设有分诊台,由专业的医护人员按照“预检分诊、急重优先”的原则,借助信息化等手段,对就诊患者的病情进行科学评估,将患者分为“濒危、危重、急症和非急症”1-4级分级管理,合理安排患者就诊顺序,优先处理较重病人。
  其中,1级患者病情濒危、随时可能危及生命,即刻进入复苏室或抢救室进行抢救,如心跳呼吸骤停、休克、明确的心肌梗死等。2级患者病情危重或迅速恶化、存在生命危险,10分钟内进入抢救室进行救治,如严重呼吸困难、昏睡、急性脑卒中等。1级和2级患者属于较重级别,一直以来在各医院都是优先救治。
  这次全面分级后,变化较大的是3级和4级患者。3级患者病情急,存在潜在的生命威胁,先于4级非急症患者优先诊治,如急性哮喘、吸入异物、持续呕吐、胸腹痛、轻中度外伤等。4级患者属于非急症,病情程度一般,如无危险特征的轻微疼痛、不需要缝合的小擦伤、稳定恢复期患者复诊、仅开具医疗证明等。4级患者根据指引顺序就诊。这也意味着,非急症患者到急诊就诊的话,等候时间会较长。
  分级后将定期巡诊
  动态评估保证患者安全
  分级后,患者将到不同的就诊区域候诊。急诊的分诊系统将与排队候诊叫号系统联动,同时医护人员也会对候诊患者定期巡视,保证患者及时就诊。对此,3级和4级的患者也许会担心,会不会自己明明属于1级或者2级,但被分错了?
  根据《通知》,将由“人”+“仪器”双重合作保证分级的科学公正性。首先,医院急诊科均安排经验丰富的人员从事急诊预检分诊工作,并组织急诊相关的所有医务人员,进行了全员专项培训。此外,分级最重要的依据是专业仪器对患者生命体征的采集,包括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医务人员再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做出最终科学的分级及隶属专科。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