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清明节应大力倡导“无火祭祀”
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公布的数据显示,近5年来35%的森林草原火灾集中在4月份,90%以上系人为原因引发。据《北京晚报》报道,3月31日上午,北京消防发布了针对清明祭扫、踏青春游的安全提示。祭扫和春游期间,市民要服从墓地管理部门的管理,严禁私自在墓区动用明火。 这组数据让很多网友大吃一惊,因为在多数人看来,秋冬季节天干物燥,才是森林草原发生火灾的主要时间段,而4月份正是春天,同时也是多雨季节,怎么会有高达35%的森林草原火灾发生在“人间四月天”呢? 不过仔细想想也就不奇怪了。其一,清明节恰好在每年4月,在中国众多传统节日中,清明节可能是和火最为密切的节日了,一切都是因为清明祭祀、扫墓的时候要焚烧各种纸钱、祭品,而一些百姓的墓地等又都地处野外郊区,所以很容易引发火灾;其二,4月份全国大部分地区春光明媚、草长莺飞,正是百姓踏青、春游的大好季节,而踏青郊游过程中,可能会有野炊、烧烤等活动,也容易发生火灾隐患。 如果说踏青、春游时野炊、烧烤并不是普遍现象的话,那么扫墓时焚烧各种祭品,从传统的角度来看,则是一种刚需。这既解释了为什么35%的森林草原火灾发生在4月份,也告诉我们要把当前预防火灾隐患工作的重点放在大力倡导“无火祭祀”上。 所谓“无火祭祀”就是在清明节前后扫墓祭祀逝去亲人的时候,不烧香、不烧纸、不焚烧各种祭祀用品,而是使用鲜花、水果等来代替,这样不但可以预防火灾发生,而且属于一种更文明、绿色、环保的祭祀方式,有利于减少空气污染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理应大力倡导才行。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公众移风易俗,抛弃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祭祀方式,让自己的祭祀行为更加文明,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站在管理的角度来说,全国各地的墓园显然要承担起主要的管理责任来,要坚持有疏有堵,疏堵结合的原则,让公众选择“无火祭祀”。一方面,要在一些重点区域严格落实“禁火令”,不准祭祀者携带火种进入,更不准在墓园内有明火祭祀活动;另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引导公众祭祀理念的改变,例如,在墓园门口积极开展类似“鲜花换纸钱”的活动,让扫墓的市民把手中自带的纸钱换为墓园方面提供的鲜花等。(责任编辑:刘晓方)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相关阅读:
- 评论:超市抽奖奖宝马,有钱就能任性? 12-26
- 检察日报:黄某嫖娼事件中的大众狂欢 06-04
- 让工匠精神成为人人向往的精神追求 05-03
- 谨防权力型房托干扰新型城镇化 07-23
- 破除“中国式求人”需让法律成为共同信仰 01-22
- 中教评论:“弃北大读技校”点赞之余当深思 11-19
- 多地“零首付”购房推陈出新 专家:暗藏巨大法律风险 06-04
- [光明日报]孩子在危险运动中更应得到最大保护 12-06
- 别让单独两孩办证变成“瞎折腾” 10-24
- 中青报:保护举报者就是保护反腐锐气 09-05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