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通过合法的方式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是完全正当的,也完全可以理解。”
在今天(7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针对华为起诉美国政府一事,发言人陆慷作出上述表态。

陆慷
华为于今天上午10点在深圳总部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对美国政府提起诉讼。
一段时间以来,美国政府在国际上四处渲染所谓“华为威胁”,甚至强迫其他国家“站队”。但围堵华为的“联盟”,正日益显现裂痕。
现在,华为反击了。
华为起诉美国政府“违宪”
华为起诉美国政府,针对的是美国“2019年度国防授权法”(NDAA)第889条。
该条款规定,禁止美国政府机关及其承包商向华为等中国公司购买设备或服务。
在去年8月、该法案由美国总统特朗普签字生效时,华为就曾在给路透社的一份声明中称:“华为支持美国政府改善其安全措施,但这种在国防授权法案上随意的增加是无效的、误导的、违反宪法的。”

资料图片:2018年8月13日,特朗普签署“2019年度国防授权法”。(路透社)
可见华为的这次起诉来得并不突然,8个月前那一纸声明,似乎已为今天的诉讼埋下了伏笔。
而《纽约时报》3月5日时曾援引两名知情人士的消息报道称,华为正准备起诉美国政府。
两天之后,华为拿起了法律武器,诉讼依据也与之前报道中的预测相符。
“(NDAA第889条)是对美国立法程序的滥用,剥夺了华为走正当法律程序的权利,有悖于三权分立原则,背离了美国的法律宗旨,违背了宪法制定者的初衷。”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说。
基于此,华为希望法院判定NDAA中针对华为的限制措施违反宪法,同时颁发永久性禁令,禁止实施该限制措施。
华为指出,美国政府一直竭力诋毁华为、影响公众舆论,却从未提供任何证据证明其安全指控。不仅如此,美国政府还攻击华为的服务器,窃取邮件和源代码。
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华为多次强调,自己“竭尽所能”、“没有机会辩护”、“别无选择”、“只能在法庭上挑战这一法律”。

2019年3月7日,华为召开发布会,宣布起诉美国政府。(华为官网)
“采取法律行动是我们不得已而为之的最后选择。”郭平说,“我们希望,法院能做出对华为以及美国人民都有益的正确决定。
告赢美国政府有先例
华为并不是起诉美国政府的第一个“吃螃蟹者”。虽然起诉美国政府并取得胜利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也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小锐查阅资料看到,近年来以下这些中美企业就曾以法律为武器,成功捍卫了自身合法权益。
涉事公司:罗尔斯公司(中国三一集团)
起诉对象:奥巴马和美国外国在美投资委员会
时间:2012年10月1日至2014年7月15日
结果:胜诉、全面和解
这是一个载入史册的经典案例:中国公司首次发起类似起诉并获得胜利。
2012年3月,中国三一集团在美国的关联公司罗尔斯公司收购了位于美国俄勒冈州的4座风力发电厂项目,但在同年9月被奥巴马政府和隶属于美国财政部的外国在美投资委员会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阻止。

资料图片:三一集团美国风电项目诉讼案媒体沟通会。(三一集团官网)
在向美国政府索赔无果之后,罗尔斯公司于当年10月1日将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和美国外国在美投资委员会告上法庭。经过近两年的审理,法院最终判定罗尔斯公司胜诉,美国政府随后与罗尔斯公司及其律师团队展开协商,并最终达成和解。
虽然该判决下达时,交易受阻的最终结果已无法改变,但此案无疑为中国企业海外维权提供了先例。美国财政部负责国际事务的前助理部长克莱·洛厄里曾以此案为例对新华社记者表示,外国在美投资委员会的审查程序不够透明,此案将促使外国在美投资委员会和外国投资者就政府在国家安全方面的疑虑进行更公开、更深入的讨论。
涉事公司:微软公司
起诉对象:美国司法部及司法部长
时间:2016年4月14日至7月14日
结果:胜诉
2016年4月,微软公司起诉美国政府,要求修改对政府调取用户信息行为保密的法律规定,因为在此前一年多时间里,美国一些地方法院要求微软公司提供其用户邮件等数据,微软也答应了要求,但法院下达过多的“封口令”,让微软对此事保密,引起了微软的不满。
微软的诉求是,美国司法部在使用“封口令”时应有所节制,如果司法部不作为,美国国会应对《电子通信隐私法》进行修改,以实行合理的规定。
法院判决微软胜诉,称如果数据不是储存在美国,微软不被强制要求提供该用户邮件数据。
涉事公司:“推特”公司
起诉对象:美国国土安全部
时间:2017年4月6日至7日
结果:政府撤回命令,“推特”撤诉
2017年3月,美国国土安全部下辖的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对“推特”公司下发了的行政召见令,要求“推特”公司提供一个账号的用户信息,因为该账号曾发布批评政府移民政策和国土安全部的内容。
4月6日,“推特”公司对美国国土安全部及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发起诉讼,要求法院阻止这一“非法滥用专用调查工具”的行为。
不过1天之后,“推特”公司便撤回了诉讼,该公司的律师称,政府已撤回此前的要求,命令“不再有任何效力或作用”。
在这些案例中,涉事公司均据理力争,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即使“推特”很快撤诉,但也达到了既有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