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三农 >

让农产品不再“卖难买贵”

2019-03-07 11:11来源:大众日报浏览:手机版
  农产品是乡村的主要产出,是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但农产品在现实中却存在一方面农民“卖得难”、另一方面市民又“买得贵”的问题,这成为当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突出症结。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完善县乡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支持产地建设农产品贮藏保鲜、分级包装等设施,鼓励企业在县乡和具备条件的村建立物流配送网点。”这对构建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破解“菜贱伤农、菜贵伤民”难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我国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存在重城镇、轻乡村”“重销地、轻产地的问题,导致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卖难买贵问题突出 
  农产品流通作为农民生产和市民消费的中间环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当前的农产品流通领域,农民“卖得难”、市民“买得贵”问题仍较为突出。
  流通体系建设总体滞后。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和农村生产消费能力较低的制约,一直以来,我国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始终存在“重城镇、轻乡村”“重销地、轻产地”的问题,导致乡村商品特别是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支撑、公共服务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整体发展迟缓,造成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平衡。从全国来看,东部和中西部市场建设水平差距明显;从产地和销地来看,多年来社会资本和财政投入多集中于城市销地市场,产地市场数量不足、分布不均、设施简陋、功能单一等问题日益凸显,与销地市场相比明显处于弱势,是当前乡村流通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流通基础设施仍有较大差距。一是产地初加工设施普遍缺乏。当前大多数农产品依然以原始形态直接进入流通,不符合消费者最终需求标准,导致农产品田头收购价与零售价之间的价差不断扩大。其原因在于,清洗、分等分级、预冷、初加工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导致本应在田头和产地开展的工序未能进行,从而难以实现由初级农产品到商品的顺利转变,降低了农户在产业链中的价值分享比重。二是仓储、周转场地等设施匮乏,直接影响到农产品品质保障与流通效率。部分批发市场初建时前瞻性不够,在规模、设施、功能设计等方面无法满足后期发展需求,土地审批等限制使得再扩张受限。三是冷链物流设施存在结构性短缺,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的冷链仓储、冷链运输车等设施不足,影响农产品品质与货架期。
  流通渠道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涉及多部门和单位,名义上各部门齐抓共管,但由于职能分工不明确,客观上造成政出多门、连接断档等问题,难以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动与协同机制。行政管理体制的横向多头交叉重复管理也影响了市场纵向流通体系的健康发展,既增加管理成本,也造成责任主体不明,资源无法共享。目前,到乡村一级,农业、商务、供销、邮政等分别建设了各自的流通网络体系,在乡村流通中存在功能雷同、重复建设、自成体系等问题,导致中央针对农产品流通出台的政策在基层难以落实,政策资金投向分散,工业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双向通道难以打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最终导致行政管理效能与市场经营效率的双重损失。
  流通主体实力偏弱,专业人才严重匮乏。虽然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营销意识和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但总体来看销售渠道单一,营销能力较弱,特别是在人才、经验、物流等方面存在障碍。同时,长期以来,由于管理部门更偏重于农业生产和科技领域的政策研究和人才培育,对流通领域的研究储备不足,专项课题和培训计划较少且不连贯,导致乡村流通领域研究缺乏系统性、深入性和及时性,难以适应新时代城乡流通的发展需求,导致了农业经营管理、市场分析等领域专业人才总体匮乏。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