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媒体报道 >

放下手机陪父母做家务聊天,找回最温馨的年味(2)

2019-02-08 18:28来源:解放日报浏览:手机版

  家人团聚、走亲访友是“主流”
  在春节,你能和家人团聚吗?是否会和老人一起过年?69.2%的受访者表示,一般来说家人都能聚齐,会和家里长辈一起过年;28%的受访者表示大部分时间可以聚齐,没有特别的事基本会选择回家与家人团聚;但也有2.8%的受访者的回答多少有点无奈:家人分散在各处,要聚到一起太不容易,已经好多年没有全家团聚了。
  传统的春节从腊八开始,直到正月十五才结束。不过在现代社会中,把春节过得那么长显然不可能,连休7天(含双休日)基本是过年的极限。在有限时间里,你是走亲访友还是出门看山看水、抑或在家看书发呆?在列出的5个选项中,“走亲访友,延续这种最传统的习俗”以74.4%的高占比把其余四项远远抛开,成为春节假期的主要活动;其余四项的选择率分别为:“与同学等聚会”占9%;“看书发呆玩游戏看电影”占8.6%;“和家人一起出去旅游观光”占4.6%;“更喜欢一个人待着,去做些平时没时间做的事”占3.4%。
  走亲访友俗称“走亲戚”,指从大年初二开始亲戚朋友间的相互走动。多数受访者显然对这一风俗依然持肯定态度,其中超过半数占55.4%的受访者认同走亲访友是“联络感情的好机会”;有28.6%的受访者表示“没理由,必须的”;其余受访者则对“走亲访友”有自己的想法,有人相对被动,表示“不想走也得走”的有8.8%;有人觉得意义不大,表示是“无效社交”的有3.4%;还有人觉得“给钱包带来不小压力”,占3.8%。
  虽然表示走亲访友会给钱包带来压力的受访者不多,但走亲戚时基本都带上礼物。调查中,93.7%的受访者表示“走亲戚”不会空手。至于原因,47.3%的受访者表示:难得回家一趟,带点礼物某种程度是心意的表达;32.2%的受访者表示“没理由,只是遵循沿袭下来的风俗”;19.9%的受访者表示“礼尚往来,再正常不过”;有6位受访者比较有意思,认为捎带礼物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不带怕被人说小气”。
  过年除了走亲访友,有79.5%的受访者表示还会给同事或其他朋友拜年。至于拜年形式,选择“上门拜访”的仅15.2%,其余84.8%的受访者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均离不开手机,其中尤以“微信”为主要工具,包括微信点对点拜年、微信群发功能、在群里一起拜、给想拜年的人发个微信红包;此外,还有为数不多的人表示会发传统手机短信或直接打电话问候。
  物质生活变化影响对年味的感受
  近些年来,“年味变淡了”似乎常挂在人们嘴边。调查中,78.9%的受访者认同这一说法,不赞同的占15.7%;还有5.4%的受访者过于“佛系”,表示对此问题“不关心,不清楚”。
  对于年味在部分人群中淡化的现象,受访者表达了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正常,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有人认为是对传统节日的不尊重,是传统文化的流失,痛心;还有人认为是某些习俗太过繁琐,年轻人较难理解与接受;生活节奏太快,没时间去讲究这些也是原因之一;最集中的意见是“生活富裕了,过年和平常差不多,所谓‘年味’自然也就淡了。”
  专家表示,从表面看是物质生活的变化影响了人们对年味的感受,但深究起来,也有年俗文化意识淡漠的原因。现实压力使得传统习俗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被削弱,春节在部分人心中逐渐变为“就是一个能放假的节日。”不过也有人认为,当下人们并不缺少过年热情,也不缺少物质条件,缺少的是过年的新方式和释放情感的新载体。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毛巧晖认为:“传统习俗与现代社会秩序相融合的新型民俗节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在新形式中,须注重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功能的多样性,应将传统习俗中的重要文化元素转换为当下社会可借鉴的文化资源。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