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线上培训成为"减负"盲区
“减负”“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可谓贯穿2018年全年的教育大事。违规招生的培训班关门了,违规举办的竞赛关闭了,“提前学”“超纲学”的现象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扼制。但是,对不少家庭来说,培训的计划并没有随着治理整顿而停下脚步。一种新的培训形式又出现在学生和家长面前,这就是线上培训(1月22日《光明日报》)。 近年来,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违背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开展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造成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社会反响强烈。去年,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截至目前已完成培训班治理整顿任务的98%。与此同时,一些课外培训由“线下”转场“线上”,对有关部门监管带来新的考验。 线上培训,是指学生在手机App上做题或教师以视频指导的方式授课。与传统的“线下培训”相比,“线上培训”更为灵活高效。不过,网络的虚拟性,也增加了线上培训的监管难度。2018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培训进度不得超过所在县(区)中小学同期进度”“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不得留作业”。但是,记者随机在几个线上教育网站发现,约课后如果要求提前学习相关内容,老师并不会拒绝,而在晚上20∶30以后,一些线上教育课程依然可以反复学习,并不受相关规定所约束。此外,根据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使用电子产品学习30至40分钟后,应休息远眺放松”。在现实中,许多线上培训并没有控制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相应措施。 禁止公立学校教师在培训班授课,对线上教育来说,也存在滋生猫腻的空间。由于在校教师名单没有联网,简单的公示并不能避免在校教师混入其中。更重要的是,一些线上培训并不需要授课老师“出镜”,因此,不能排除有在校教师打着别人的名义,课上不讲课后到线上培训机构讲的可能性。 一直以来,教育部门对于线上培训的监管思路,大抵是参考线下培训机构管理政策执行。然而,线上培训有其独特性,不能简单地把线下那一套直接搬到线上。前不久,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上半年将重点“治理”线上培训机构,线上机构的规范有一部分与线下培训机构要求一样,同时还将编制一些新要求和规范。只有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对症下药完善监管,才能避免线上培训成为“减负”盲区。(责任编辑:刘晓方)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相关阅读:
- 让工匠精神成为人人向往的精神追求 05-03
- 谨防权力型房托干扰新型城镇化 07-23
- [光明日报]孩子在危险运动中更应得到最大保护 12-06
- 破除“中国式求人”需让法律成为共同信仰 01-22
- 中教评论:“弃北大读技校”点赞之余当深思 11-19
- 中青报:保护举报者就是保护反腐锐气 09-05
- 评论:超市抽奖奖宝马,有钱就能任性? 12-26
- 别让单独两孩办证变成“瞎折腾” 10-24
- 检察日报:黄某嫖娼事件中的大众狂欢 06-04
- 多地“零首付”购房推陈出新 专家:暗藏巨大法律风险 06-04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