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水润北国——写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4周年之际(2)
2014年初夏,王泰正“一句落后话没说”,一口答应下来:“不管赔不赔,咱该拆拆,小家能有大家重要?” 银行贷款怎么还?王泰正说,“活人总不能被尿憋死”,他决定育树苗:“既然是核心水源地,种树也是护水么。”说干就干,他在村里租赁了百余亩地,种起了花卉林木。 再次创业,弯路没少走,“没经验,开始种的树苗一半死掉,只能慢慢摸索。”摸索正苦时,2015年初冬,县里派来了技术指导员。 “养殖户”转身“种植户”,水库边长出绿树苗,坡岗焕然穿新装,库区新绿掩住了原先的遍野土黄。2016年,王泰正接到好消息:县里要修建环丹江口水库公路,需要道路绿化苗木,政府优先想到那些为国家工程作出奉献的人。王泰正对妻子说:“你看,政府还能亏了咱?”现在,他的基地已经育有十三四种树苗。 在淅川,共有6万余像王泰正一样的库区群众走上绿色转型路,捧起“生态碗”,吃上“生态饭”。 荒山染绿后,他们守护净水屏障 从渠首出发,沿丹江口水库东岸翻山越岭行驶至豫鄂交界处,淅川太子山林场到了。 22平方公里的林区,奉献了三代人的青春! “40多年前,这里到处是荒山秃岭,一群二十出头的热血青年,背着帆布帐篷、草垫来到这里,在几十年里,硬是用铁锹和镐头,把荒山绣成了林海。”太子山林场场长陈人范介绍。 1975年10月来到太子山的杨俊将,当时还不到20岁,如今已两鬓白发。“石头山上栽树,首先要解决土和水的问题。”杨俊将回忆,镐、锨不知用坏了多少把,打钎时他们几个人虎口上的裂口就没长住过,好不容易把石头缝凿成了一个个坑,还得肩挑人抬,一袋一袋往山上搬运泥土;没有水,他们在山上围堰,用木桶和陶罐从山下抬运。为了确保苗木根部培土不被雨水冲走,他们还从山下扛上去一块块石头,在每棵树苗的根部垒起围挡。“一帮人,从山脚‘之’字排开,硬是把树苗、土、石头传递送到了山顶。”回想当年植树的劳动场景,杨俊将感慨万端。 种活树,还要护好林。“赵好秋是最早那批护林员,为保护山上的重点抚育林区,防止牛羊啃咬,他花了3年时间用石头垒起几公路长的隔离区。”陈人范回忆。 常年巡山,风餐露宿,不到50岁的赵好秋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和肠胃病。2010年9月,58岁的赵好秋在弥留之际,对围在身边的老伙计提了这辈子最后一个要求:“能不能把山上的柏树砍两棵给我做棺材?”场长陈人范跟几位老队员对望几眼,沉重地摇摇头。 赵好秋似乎早知道答案,点点头,闭了眼。 “他干了一辈子护林员,他能理解的。这一棵树,就是一个净化水库的‘绿色卫士’。”陈人范说。 几十年来,赵好秋管护的林区无盗伐滥伐和森林火灾发生,他却积劳成疾,长眠在太子山巅。附近居民把他以前居住的山岭称为“好秋岭”,以感念这位平凡的护林员。 心在诸峰,敢叫荒山披锦绣;意留碧波,誓保清水送京津。近年来,淅川县以每年10万亩的速度推进荒山造林,营造林合格面积连续10年位居河南省县级第一,森林覆盖率由5年前的32.8%,提高到现在的45.3%。一代又一代的护林人,在丹江口水库2000余公里的库岸线上,种下片片绿林,管护座座青山,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构筑起生态净水屏障……(责任编辑:刘晓方)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相关阅读:
- 为安徽蔬菜农业生产插上“智慧”翅膀 09-03
- 以学促干推动十九大精神在苏区南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01-13
- 昌平区流村种出“舌尖上的百合” 12-13
- 国际社会热评习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主旨演讲 11-12
- 农业部启动2014年“百乡万户调查”活动 03-04
- 加快布局“无人农场” 05-27
- 农村土地征收需保障农民公平博弈权 10-22
- 四川:补奖政策好 脱贫奔小康 08-13
- 我国"绿色超级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9000万亩 10-26
- 2015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呈重发趋势 农业部门加强监测预警防控病虫 01-24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