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媒体报道 >

2000年前西汉大墓“打包”搬离闹市(2)

2018-12-29 11:41来源:新京报浏览:手机版

  此外,在耳室和坠室,工作人员清理出大量青铜食器、车马器、四条腿的陶灶等。主墓室内随葬大量的玉璧、玉圭、玉玦、玉衣片等,为研究西汉时期的葬玉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墓中还有两件铜手炉只见于史料记载,系首次出土实物,具有重要的补史价值。墓葬中还发现了全国第七件大雁铜灯,也是洛阳地区发现的第一个大雁铜灯。
  释疑1 为何将古墓整体迁移?
  大量器物尚未清理,有很强历史价值
  此次洛阳西汉大墓并未选择考古回填和原址保护等传统做法,而是实施整体“打包”,这是出于什么原因?
  潘付生解释,考虑到该墓没有被盗过,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铜器等文物,主墓室还有大量器物尚未清理。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请来的多位国内考古学专家认为,该座墓葬形制独特,随葬品种类多、级别高,还有很多罕见的文物种类,对研究西汉殡葬文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掘主墓室,提取更多墓葬信息,专家建议对墓葬整体异地搬迁保护,将主墓室搬迁至室内进行实验室考古。同时,该墓葬的形制特殊,本身即有很强的历史价值,未来可以复原展出。
  释疑2 墓葬如何整体打包?
  使用钢管固定箱体,总重达16
  据现场搬迁工作总指挥赵俊卷介绍,在搬迁之前,工作人员首先对主墓室文物进行了整理、打包,在已清理的文物上覆盖一层灰布,撒上稀土,再铺上一层木板。然后对墓室和周围土质图层进行分析勘探,在棺椁周围向下扩展了1米,以便工作人员制作棺椁的打包环境。
  接下来是底托加固,工作人员用许多根钢管打通棺椁底部,连成一个底托,焊接后形成比较坚固的底面。再用电焊加固底托周围材料,成为一个稳定的箱体。最后在底托线面再安置两根吊杆,整体起吊。
  文物的安全取决于底托。赵俊卷介绍,棺椁底部东西两侧设立了四个底座,用46根圆钢管从棺椁底部进行打通。打包完成后的古墓重达16吨,底托距离地面约8米。
  释疑3 墓葬如何安全转运?
  警车护送,运进仓库便耗时2小时
  由于运转目的地距离较远,且大部分路段都位于闹市区,交通和运输安全成了最大的难题。当地交管部门出动警车护送,保证运转顺利。
  上午10点左右,起重机把打包好的主墓室稳妥调运到平板运输车上。潘付生介绍,为保证安全,十几公里路程走了近1小时。
  下午1点半,主墓室被安全送进洛阳文物考古研究院关林仓库。由于墓葬重量和体积都达到极限,工作人员动用一台大型起重机,两台大型叉车,耗时2个多小时把主墓室送进仓库。整个搬迁过程历时近5个小时。
  据悉,墓葬异地搬迁是考古研究通行做法之一,技术也较成熟。潘付生说,洛阳文物考古研究院此前已实施过数次搬迁,包括沉船和墓葬,具备一定经验。
  (记者 倪伟 见习记者 马瑾倩)(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