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技术研究:伦理和法律底线不容突破
“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本以为是生命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未曾想引发的却是一片哗然。据11月27日澎湃新闻报道,上述消息宣布后,上百名中国学者联合署名发表声明谴责;南方科大表示对基因编辑婴儿不知情;深圳医学伦理委已启动对此事的伦理问题调查,国家卫健委要求依法依规处理,及时公开结果。28日《新京报》报道,贺建奎现身表示,由于实验的保密性不强,所以数据被泄露,但研究已经提交,由伦理委员会监管,并表示自己的大学对研究项目不知情,目前露露娜娜已经健康出生,他们检测之后发现结果符合预期,两个基因序列得到预期效果的改善。 一条高冷的科技新闻成为社会热点,甚至引发一次特殊的社会大讨论。当事人现身道歉,坦承既定事实,将问题指向当前迫切需要最大程度形成共识的问题,即包括基因技术在内的生命科学研究,虽然是指向未知领域的探索,但也要遵守伦理和法律规范划定的界限。 首先,充分认识基因技术的风险,应该成为所有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乃至更广泛人员的共识。通过基因技术攻克疑难病症,从根本上预防和治愈困扰人类的疾病,更好地维护人类健康,是很多基因技术研究人员的梦想和动力。但是,稍具基因知识的人都会明白,基因是个体独特的生物特征,也是人类繁衍的生命密码。对个体生殖细胞的基因进行编辑,不但改变了个体,也会遗传至下一代。这些不确定性的可遗传的遗传物质改造,进入人类的基因池后,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没有人能预知。正是这种涉人类自身生命本体的不可预知、不可研判的风险,让全世界对基因技术的研究都慎之又慎。只有对这种风险的充分认知,科研人员才能对相关的学术伦理、制度规范保持足够的尊重和敬畏。 其次,对科研伦理的尊重应该成为科研人员的职业操守。科学研究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因为科学技术的中性,而与伦理道德分属两个世界。但是科学家特别是生命科学家逐渐认识到,他们的研究,比如基因技术研究,很多时候会影响到人的健康、生命尊严、家庭和家族和谐,乃至人类的未来。因此,科学研究也必须接受伦理道德的约束和调整。科研人员进行研究,必须尊重他人的权利,尊重人类的尊严,不能危及人的生命健康。当科研领域的伦理讨论得不充分,伦理准则不能被科研人员遵守时,科学研究就很可能失控滑向危及人类利益的深渊。 再次,必须为基因技术研究划定明确的法律规范边界。伦理道德更多靠个体的自觉遵守和外在的舆论约束。要有效管控基因技术研究失控带来的风险,必须建立严格的科学评估、伦理审查、登记备案制度,并制定严格的监管体系,确保基因技术研究安全、有序、可控地进行,必须依靠刚性的法律制度来划定边界。法律制度划定了边界,就要严格执行,对于个别越界者,就要厘清责任,对责任主体进行严肃处罚。通过个案的处理,并结合个案开展教育,进一步让基因技术研究的法律边界明晰起来,深入人心。 如果把科学研究比作骏马,法律规范就是控马的缰绳。越是高精尖的科研领域,越需要强调:缰绳不能少。(责任编辑:刘晓方)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相关阅读:
- 评论:超市抽奖奖宝马,有钱就能任性? 12-26
- 中教评论:“弃北大读技校”点赞之余当深思 11-19
- 谨防权力型房托干扰新型城镇化 07-23
- 多地“零首付”购房推陈出新 专家:暗藏巨大法律风险 06-04
- 检察日报:黄某嫖娼事件中的大众狂欢 06-04
- 中青报:保护举报者就是保护反腐锐气 09-05
- 破除“中国式求人”需让法律成为共同信仰 01-22
- 别让单独两孩办证变成“瞎折腾” 10-24
- [光明日报]孩子在危险运动中更应得到最大保护 12-06
- 让工匠精神成为人人向往的精神追求 05-03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