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农村贫困儿童早期发展当重视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卢迈,在近日召开的“第六届反贫困与儿童早期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指出,应加大对乡村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视和投入。他表示,假定每年拿出500亿推动0-6岁农村贫困儿童早期发展,就能够改变这些孩子的一生。如果每年能改变几百万孩子,10年以后就是几千万孩子的命运,我们整个国家的命运也将发生很大的改变。全国政协副主席李斌在上述会议也提出,投资儿童的早期发展是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贫困之所以会发生,很大程度在于儿童早期发展投资不足,进而导致他的能力不足。” 一些关注农村儿童智力发育者认为,关注乡村儿童,应该首先解决这些孩子的营养问题,因为营养水平影响他们的智力发育。这一点,笔者深以为然。“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一切的基础就是营养。营养好了,才会有“狮子样的体力,猴子样的敏捷,骆驼样的精神”。营养不良,身心发展必然受到影响,病歪歪的身心怕是难以胜任高强度的学习和生活工作中的各种情况。 笔者以为,对乡村孩子最大的影响,除了营养问题,还有学前教育这个短板。毋庸置疑,改善乡村儿童的营养状况很重要。但这些年来,随着乡村经济发展,农村家庭整体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儿童营养在很多地方都有了基本保障。对于贫困儿童来说,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饮食营养这方面的支持也在不断增加。 农村儿童营养在不断得到改善的同时,学前教育这块短板却一直没有多少起色。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的“短板”,而乡村学前教育更是“短板”中的“短板”。虽然相关研究和国际经验表明,儿童时期是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最高的黄金阶段,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却不高。 其原因在于,我国整体基础教育实行升学教育模式,乡村孩子的教育更是如此。我国当前乡村学前教育软硬件条件差,表面原因是政府投入不足,优质教育资源匮乏,而深层次原因则是政绩观和教育价值理念过于单一,归根到底都是升学教育模式使然。很多地方政府是以学生考试成绩、升学率来考核评价学校、老师的,也以怎样获得更好的升学政绩来配置资源。 按照这种升学政绩观,学前教育就缺乏显示度,而乡村学校就在“拖后腿”。为此,对于农村的义务教育学校,很多只是低水平维持,而对于非义务教育的学前教育,地方政府就更不愿意投入了,这就是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远低于城市地区,且公办园比重很低的重要原因。 按照升学教育模式,乡村幼儿园给孩子的早期教育,必然是小学化教育。早期教育小学化,老师讲的东西,学生消化不良,课堂内容就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老师讲老师的,学生玩学生的,这样的模式,难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相对来说限制了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对于未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这种升学教育导向,对农村家庭的教育观也有很大的影响。我国农村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出现两极分化,有的家长高度重视,早早送孩子到城里读书上幼儿园;有的家长则根本不重视孩子教育,认为读初中,还不如外出打工。简单来说,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在农村地区,就是背井离乡的教育,是没有根的教育。一些地方甚至因这样的教育而贫困,因为人才都被“教育”送到城市,离开家乡,而不是爱家乡,改善、建设家乡。 所以,不管是地方政府重视对儿童早期教育的投入,还是农村家庭提高重视程度,进而让乡村教育成为改变乡村局面的力量,都必须改革调整升学教育模式,破除唯分数论、唯升学论,这才能让乡村孩子走出目前的困境。 具体到学前教育与儿童早期发展上,最近,新华社授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每个乡镇原则上至少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园,大村独立建园或设分园,小村联合办园,人口分散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可举办流动幼儿园、季节班等,配备专职巡回指导教师,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可见这一问题在国家层面,已引起足够重视,但严格落实《意见》,还需切实解决投入保障等问题。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相关阅读:
- 农业部启动2014年“百乡万户调查”活动 03-04
- 昌平区流村种出“舌尖上的百合” 12-13
- 农村土地征收需保障农民公平博弈权 10-22
- 国际社会热评习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主旨演讲 11-12
- 四川:补奖政策好 脱贫奔小康 08-13
- 加快布局“无人农场” 05-27
- 为安徽蔬菜农业生产插上“智慧”翅膀 09-03
- 以学促干推动十九大精神在苏区南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01-13
- 我国"绿色超级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9000万亩 10-26
- 2015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呈重发趋势 农业部门加强监测预警防控病虫 01-24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