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赛应变“小众”为“大众”
临近年底,颁奖礼、总结大会换着花样地来了,各类大赛也宣告进入收尾阶段。最近持续收到几份科技赛事的闭幕式、颁奖礼邀请,才发现我们身边的科技大赛还真不少,赛事水平也相当不错,比赛形式也是推陈出新,但论起普及度和广泛性就值得商榷了。 大多数的赛事除了一小波的圈里人之外,关注的人不多,比赛的各个环节普通人参与的痕迹更是少之又少。一般的看法是科技大赛专业性强,跟普通人自然有距离,老百姓不了解、不关心、看不懂情有可原,所以大多数赛事的主办方也就接受了这种说法,觉得科技本来就“高冷”,既然是大赛那就更是“非常人能懂了”。 要我说,这个问题不如换个角度来看。科学理论虽然看似“高冷”,但具体到科学技术,其实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人工智能技术挺难懂,但它真实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基因编辑听起来很玄乎,但它将改变许多人的命运。科学发现开启了人类认知新世界的大门,而技术突破则帮助人类更好地去感受新世界。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论和技术,其实都正在或是将要改变人们的生活。 我国的大赛数量众多,但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比赛就是开幕、闭幕,领导讲话,专家站台,再来一场热闹盛大的颁奖仪式一切就完美了。但实际上,好的赛事应该是平台,是契机,通过这个平台和契机让更多人了解、参与、学习、受益。换个思路,办出来的大赛或许会有不同。 有官方背景的大赛里,曾经在全国刮起一股“双创”风潮的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是这方面的典范,它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接受“双创”,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来。在民办赛事里,名字听起来十分小众的全国3D大赛也是经典案例。这个坚持了十年的赛事在线上、线下及比赛现场设置民众互动和展览,也是一大特色。 科技走向普通人应该是大势所趋。即便是大家眼中最“高冷”的诺奖,也越来越从小众走向了大众的视线之中。2017年获奖的控制昼夜节律的生物钟研究、2018年获奖的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疗法都与普通人关系密切,广受关注。 对于民众来说,他们的逻辑很简单,再高深的技术我们也想问一下它能让我们的生活变成什么样。(李艳)(责任编辑:刘晓方)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 上一篇:智能硬件创客在这里追赶时间众创空间
- 下一篇:AI赋能博物馆 数字化仍是主流方向
相关阅读:
- 教育部:真改实改彻底改确保深化整改任务落实处 05-10
- 教育部提醒家长确认学校已为学生建立电子学籍 03-17
- 2014年度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11-26
- 2017年天津市创新创业大赛初赛成功举办 07-18
- 流感肆虐,成都儿科门诊爆满!医生的提醒要注意 01-11
- 2014年中国参与第四代核能系统国际论坛工作研讨会在合肥召开 03-21
- 太行山下听心声--革命老区西柏坡镇人民的喜与盼 10-15
- 统筹国内国际资源 服务教育改革发展 12-21
- 科技部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关于在智能物流监控技术领域 01-30
- AI你好 你要的人才,在路上 07-14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