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少年坠楼 别给自尊心受损扣上内心脆弱的帽子
真正将少年引向绝路的,不是哪个具体的人,也不是哪一件具体的事,而是一种和外部环境无法协调的痛苦感受。 11月20日,红星新闻的报道还原了11月2日西安初三男生坠楼惨剧的经过。 事发之初,由于事件相关细节尚未明晰,当时大多数议论多是情绪的宣泄,而未能触及事件本质。最新报道披露的细节,为社会打开了一扇从悲剧中汲取教训的窗口。 在这场悲剧之中,最关键的问题其实只有一个:一名年仅15岁的花季少年,为何要自寻短见?此前,舆论一度将责任全部归于将死者带去理发的老师,而死者留下的某些信息,又似乎将责任引向了对其有“逼迫”之嫌的家长。“怪老师还是怪家长”,似乎是这起事件中的关键争论。 然而,急于“分锅”的争论,其实并没有多少意义。真正将少年引向绝路的,不是哪个具体的人,也不是哪一件具体的事,而是一种和外部环境无法协调的痛苦感受。在他发送给朋友的信息之中,他的苦恼在于总是要被迫“做不想做的事”。被迫理发听起来不是什么大事,但这正是他内心苦恼的写照。被迫理发之后,他因自尊心受挫不想上学,遗憾的是,其情绪并没有得到老师和家人的理解,而是遭受了进一步的抑制与对抗。悲剧发生后,责任归属问题,无非是谁放上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问题。但追根溯源,这位少年生前遭遇的每一次被迫屈服,每一次自尊受挫,每一次不被理解,都是造成其悲剧的原因。 逝者已矣,但是,反思悲剧成因,避免同类悲剧发生,不能就此停止。真正值得关注的,是这类恶性事件背后社会教育观念层面的问题。在西安这起事件中,我们应当看到尊重青少年自由意志和自尊心的重要意义,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一点都未能在青少年教育领域引起充分重视,现在,是时候对此作出改变了。 对于“强迫学生理发”这件事,大多数人的反应恐怕都是见怪不怪——学校要求学生统一发型,几乎是好几代人的共同记忆。在这一规定之下,发生过不可胜数的摩擦纠纷,在师生之间留下了诸多小小芥蒂。但是,在“学业至上”的观念主导下,这种摩擦或芥蒂一直被认为无足轻重。在理发问题上是这样,在其他问题上也是这样——未成年人的意志很少得到大人的充分尊重。很多时候,未成年人因自尊心受损而表现出不满后,不仅无法得到安慰,还会被扣上“经受不了挫折”“内心脆弱”的帽子。 许多成年人或许会问:这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年轻时不也是这样过来的吗?这种问法其实是在逃避责任。每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能体会到社会教育观念的不完善之处,他们在长大后不能将自己受过的苦视作理所应当,转嫁到下一代身上。况且,今天的未成年人成长环境更好,情感更为敏感细腻,也更重视自由与自尊。未成年人当然需要“挫折教育”,但“挫折教育”绝不等于不尊重和不理解,两者之间的界限不能轻易混淆。 只有教师和家长更加称职,才能达成让下一代人都比上一代人幸福、健康的美好愿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之中,教育观念决不能原地踏步。(杨鑫宇)(责任编辑:刘晓方)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相关阅读:
- 支付宝资金被“蚂蚁搬家” 10-16
- 河北省委书记:总结工作实事求是 部署任务措施有力 03-12
- 高校教学改革需着眼整体抓好配套 10-20
- 中纪委副书记:改进作风从查处节礼奢靡抓起 01-07
- 偷同事手机换新工作 轮到自己遭窃不敢声张 01-20
- 未成年人性侵案多发生在暑假 96%是熟人作案 10-09
- 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传递活动在京启动 10-09
- 大学生参加中学同学会偷老师钱包 被判罚8千元 10-09
- 教师资格实行5年一注册将设师德红线 10-08
- 韩红曾为郭敬明叫停飞机?当事人否认 10-09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