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法务e线 >

从13场疾速攀升至超500场 马拉松井喷式发展背后存管理困局(3)

2018-11-22 10:15来源:法制日报浏览:手机版

  只有当赛事管理者与参与者在专业层面同步提升,马拉松赛事才能真正配得上国际标签,才能得到更多认可
  不过,名利过后,是否每个城市都适合举办马拉松赛事、是否准备好了迎接马拉松赛事,这同样是对马拉松赛事运营承办者和城市管理的拷问。
  在某地马拉松比赛中,医疗和后勤支援让来自北京的跑友李明(化名)大失所望。
  “比赛时,中途受伤的选手很多,最常见的是抽筋或者拉伤。选手出现紧急情况,如果幸运的话,会有一位志愿者跑过来,拿出喷雾液桶进行简单处理。事实上,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想法。在跑到中途过半时,我身旁的一位大哥突然中暑摔倒在地。我和其他选手在旁边等了许久,迟迟未见救护车的影子。30分钟后,医疗救护车姗姗来迟,从车上跑下来几位医疗志愿者,对昏迷的大哥进行了补氧救助,幸亏发现及时,有惊无险。回过头来想一想,如果躺下的人是我,该怎么办?一旦情况紧急,错过最佳救助时间,伤亡所造成的遗憾将无法挽回。”在电话中,李明的声音略显激动。
  马拉松赛事存在运营商不成熟现象,则成为受访者的共识。
  “在国内,专业赛事公司的组织管理比较好,然而存在一些小公司和新手承办马拉松赛事的情况。”在张超看来,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大多是从专业的赛事公司抽调管理者,外包地方团队执行,“其实也受现实情况影响,马拉松赛事那么多,如果都是专业的赛事公司来办也不现实”。
  张超认为,马拉松赛事存在问题,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从马拉松赛事本身来看,马拉松赛事举办门槛、准入规则不明确。马拉松赛事与其他比赛不同,它会占用极大的公共资源,这种资源的调度和配置只有相关部门才能执行。目前马拉松赛事的举办是报备制,不是审批制,至于这个城市有没有足够的能力承担赛事,没有衡量标准,马拉松赛事的举办也没有很明确的准入门槛;
  不尊重市场规则,现在的问题是,在前两年会依靠成熟运营商打造马拉松概念,后几年则以小成本打造马拉松工程;
  参赛者要转变观念,懂得满足。要明确马拉松赛事就是全民参与,全民运动的活动不能一味地抱怨马拉松赛事服务不到位问题。
  对此,有业内人士提出,目前相当数量的赛事公司在宣传方面下足了功夫,却忽视了选手的真正诉求。
  职业选手包乐(化名)说:“现在许多马拉松赛事,动辄将几百万元花在电视转播和舞台搭建上,而真正花在选手身上的钱不过几万元。时间长了,这些赛事举办方必然会被淘汰。”
  “另外,很多赛事因为有关部门或者赞助商不懂,使得马拉松赛事变成了单纯的以推介城市形象、推介旅游资源为目的,赛事方一边倒地把精力与资源投入到如何规划‘最美’赛道上。很多举办马拉松的城市陷入一个逻辑怪圈,地方政府很想要业绩但又不想承担风险,这些因素对选手的赛事体验影响很大。”包乐说。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2018年,马拉松赛场对违规行为的查处与惩罚力度骤增。
  长春马拉松组委会7月宣布了对19名违规选手的处罚:取消成绩,并全部禁赛两年。除了长马之外,厦门、兰州、大连马拉松赛事也在上半年公布了罚单,惩处人数均不下20人。
  只有当赛事管理者与参与者在专业层面同步提升,国内马拉松赛事才能真正配得上“国际”标签,得到更多认可。
  “只有三方共同努力,才能让马拉松赛事健康有序发展。”张超说。(记者赵丽 实习生崔磊磊 制图/高岳)(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