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苜蓿耐盐高产选育与应用取得成效
本报讯(记者焦宏)在科技部863、科技支撑、农业农村部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等相关科技项目的资助下,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开展了苜蓿耐盐、高产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和显著成效,实现了原始创新、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的有机结合,为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苜蓿产业的发展及奶业等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与示范。 据了解,我国盐渍化导致的中低产田约1亿亩,还有4亿亩盐碱荒地,种植苜蓿不仅可以提高盐碱地的利用率,生产高蛋白饲草,而且由于苜蓿根瘤固氮,能够大大节约化肥的使用,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黄淮海及华北等地区存在大面积盐碱地与中低产田,缺乏耐盐高产苜蓿品种的现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开展了苜蓿耐盐、高产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研究,育成的耐盐高产苜蓿新品种中苜3号,实现了耐盐高产性状的聚合。在黄淮海地区含盐量为0.18%-0.39%的盐碱地上,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018公斤,比耐盐苜蓿中苜1号增产10.6%-14.2%。该品种分枝多、叶量多、叶片较大,初花期干草粗蛋白含量达19%-20%,品质优良。育成的广适高产苜蓿新品种中苜2号,是我国第一个侧根型高产苜蓿品种,该品种侧根多、分枝多、叶量多、叶片大,在内蒙古西部灌区创1500公斤/亩的高产纪录;在黄淮海地区旱作条件下创1233.3公斤/亩的高产纪录。适宜种植区域为34°N-42°N跨8个纬度。 据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杨青川说,在苜蓿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研究中,建立了中苜系列苜蓿新品种4级繁育体系及配套种子繁育技术,提出了苜蓿水肥调控、播种收获等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并进行技术集成与示范。通过“科研单位+苜蓿生产企业+推广单位+种植农户”的运行模式,中苜1号、2号、3号已在山东、河北、天津、北京、河南、内蒙古、山西、宁夏、甘肃等10个省区盐碱地及中低产田大面积种植,表现了较好的适应性与丰产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责任编辑:刘晓方)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 上一篇:农村清洁取暖应大力发展生物质能
- 下一篇:2019年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提前下达
相关阅读:
- 国际社会热评习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主旨演讲 11-12
- 为安徽蔬菜农业生产插上“智慧”翅膀 09-03
- 以学促干推动十九大精神在苏区南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01-13
- 农业部启动2014年“百乡万户调查”活动 03-04
- 农村土地征收需保障农民公平博弈权 10-22
- 我国"绿色超级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9000万亩 10-26
- 加快布局“无人农场” 05-27
- 四川:补奖政策好 脱贫奔小康 08-13
- 昌平区流村种出“舌尖上的百合” 12-13
- 2015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呈重发趋势 农业部门加强监测预警防控病虫 01-24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