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毕节试验区建立30年的改革实践观察
乌蒙大地谱新篇 秋日的乌蒙高原,金黄尽染,美不胜收。田野里成熟的谷穗笑弯了腰,大棚里蔬菜瓜果芳香,远山上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绿树丛中,一栋栋青瓦白墙的黔西北民居勾勒出一幅幅小康美景。 今日美景彰显当初决策的科学。30年前的毕节,经济发展滞后,生态环境恶劣,人民群众生活极端贫困。1988年,由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倡导,经国务院批准,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建立,拉开了决战脱贫攻坚的大幕。 3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方面大力支持下,毕节试验区围绕三大主题,接续奋斗,久久为功,努力实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贫困地区闯出一条加快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为多党合作改革发展实践探索提供新经验。 山河旧貌变新颜开发扶贫闯新路 ——30年砥砺奋进,毕节试验区坚持开发与扶贫并举、生态恢复与建设并进、人口数量控制与素质提高并重,绘就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闯出了一条西部贫困地区加快脱贫致富的实干路子 30年前的毕节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事业落后,人民生活困难,是中国西部有名的穷地方。 如今,毕节已经蜕变。试验区成立30年来,毕节的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每5年翻一番,2017年人均GDP是1988年的67.2倍;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795元、376元增至27320元、8473元。全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9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65.1%降至8.89%……毕节,山河旧貌换新颜。 在乌蒙大山深处的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97岁的安美珍老人笑得很灿烂。33年前,安美珍全家终年不见食油,一年累计缺3个月的盐,4个人只有3只碗。 1987年,海雀村在老支书文朝荣的带领下,战天斗地,绝处求生。20余年间,种下了万亩林海,搞科学种植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引导村民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全村人均收入从30年前的不足33元上升到2017年的8493元,近1/3的农户买了小汽车。 安美珍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茅草房变成了小青瓦、白粉墙、穿斗枋的黔西北民居。老人家每个月有75元的养老保险收入,有100元的老年补贴。孩子们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摘掉了贫困帽子,过上了幸福生活。 “感谢党的关怀,让我们过上了幸福日子。”安美珍甜蜜的笑容感染着乌蒙大山深处的每一位父老乡亲。 推进开发扶贫,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毕节试验区从改善基础设施开始。30年不懈努力,毕节立体交通网络逐步形成,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水泥路),在建通组路15337公里,农村连户路和院坝“两硬化”基本实现全覆盖;实现了“县县有中型水库”目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农村电网改造、农村通讯设施均已实现全覆盖。 毕节市把对贫困人口的生活消费型扶贫转变为生产发展型扶贫,对有资源优势的地区实施特色产业扶贫,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大力发展经济果林、食用菌、马铃薯以及养殖业等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在织金县茶店乡的一家生态养殖场内,14万羽蛋鸡日均产蛋利润超过3万元。养殖场建立之初,贫困户以帮扶资金和“特惠贷”资金入股合作社,每户每年可获得不低于6000元的分红。一直在贵阳打工的郭龙琴两年前回乡,在养殖场务工,月收入3000元以上。“以前守在家里没活路,现在老家发展机会多了,当然愿意留下来。”郭龙琴说。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 上一篇:进博会上的国际农业范儿
- 下一篇:全球大豆定价体系生变 “中国价格”借势崛起
相关阅读:
- 农业部启动2014年“百乡万户调查”活动 03-04
- 我国"绿色超级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9000万亩 10-26
- 农村土地征收需保障农民公平博弈权 10-22
- 2015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呈重发趋势 农业部门加强监测预警防控病虫 01-24
- 昌平区流村种出“舌尖上的百合” 12-13
- 国际社会热评习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主旨演讲 11-12
- 为安徽蔬菜农业生产插上“智慧”翅膀 09-03
- 以学促干推动十九大精神在苏区南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01-13
- 四川:补奖政策好 脱贫奔小康 08-13
- 加快布局“无人农场” 05-27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