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每斤下调3分
新华社北京11月16日电(记者安蓓)国家发展改革委16日称,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因素,经国务院批准,2019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2元,比2018年下调3元。 根据国家发改委等5部门联合下发的通知,2019年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各地要认真做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宣传工作,引导农民合理种植,加强田间管理,促进小麦稳产提质增效。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说,2019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每斤下调3分,是充分考虑小麦生产成本等情况,统筹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因素做出的安排,在保持农民种粮收益预期基本稳定的同时,以期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引导粮食供给结构优化。 “2019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每斤微降3分,对农民收入和小麦生产总体影响不大。”这位负责人强调,下调粮食最低收购价并不意味着市场收购价必然下降。粮食最低收购价不是市场的实际收购价,而是在市场价格过度下跌时起到托底作用。 这位负责人说,今年小麦市场收购价基本在每斤1.2元以上运行,高于最低收购价水平。而且,在下调2019年小麦最低收购价同时,国家将加大“优质粮食工程”实施力度,更好地鼓励地方和农民扩大优质专用小麦等生产供给,通过优质优价实现农民增收;同时,还将探索开展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保护农民利益中的重要保障作用。 据介绍,近年来,受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下跌等因素影响,国内粮食市场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部分品种阶段性产大于需,国内粮食价格大幅高于国际市场,库存高企,收储压力增大;另一方面,农民种植优质粮食的动力不足,市场活力减弱、用粮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突出,影响了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国家不断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2015年开始,粮食最低收购价改变连续7年上调的做法,保持稳定或逐步下调。 这位负责人说,经过三年改革,成效初显。一是改变了价格水平只升不降的市场预期,托市收购量大幅减少,市场化购销发挥主导作用;二是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优质稻谷、小麦的面积逐步扩大,品质逐渐提高,推动我国粮食生产向更绿色和更可持续方向加快转变;三是增强了市场主体活力,激活了下游产业链,粮食加工企业经营状况向好,实现了产业上下游的协调发展。(责任编辑:刘晓方)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相关阅读:
- 我国"绿色超级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9000万亩 10-26
- 四川:补奖政策好 脱贫奔小康 08-13
- 为安徽蔬菜农业生产插上“智慧”翅膀 09-03
- 2015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呈重发趋势 农业部门加强监测预警防控病虫 01-24
- 加快布局“无人农场” 05-27
- 国际社会热评习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主旨演讲 11-12
- 以学促干推动十九大精神在苏区南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01-13
- 农村土地征收需保障农民公平博弈权 10-22
- 昌平区流村种出“舌尖上的百合” 12-13
- 农业部启动2014年“百乡万户调查”活动 03-04
资讯排行榜